WFU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教學即興力】教學者地圖:做課程與做個案的加減乘除


本文作者:王家齊




做課程一般來說是加法,老師把一塊資訊,一個方法,一種練習加入學生的腦袋,希望他能把這個「新東西」加入自己的腦袋,這樣就等於「學會」

做個案一般來說是減法,求助者通常帶一個問題前來,也期望助人者可以幫忙減掉他的問題。助人者透過問題解決、情緒調節或是其他行為習慣養成策略,協助求助者減去受苦的問題,這樣就等於「變好」

但其實教學可以是乘法,當有用的資訊X體驗,就有機會得到倍數的成長。這就是教學即興力(不過這邊請留意國小數學教過的原理:如果老師給出的資訊,是半調子的0.5,那可是會越乘越少)

做個案有時候需要的是除法,求的不是刪去問題,而是與個案一同掌握分子與分母的微妙平衡,也就是「商」,這是溝通分析教會我的事。

聰明的你可能已經想到:那...做個案就不能加法或乘法嗎?做課程會不會也是減法或除法呢?


#有機會我們再聊
#這篇寫一寫還上網確定小學數學用語
#數學老師啊啊啊


延伸閱讀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教學即興力】學習者地圖:邏輯型與直覺型


作者:王家齊


學習者分兩種,邏輯型與直覺型。
擅長邏輯的好處是架構清晰易重現,壞處是少了動能與驚喜。
擅長直覺的好處是會令人驚豔有創意,壞處是缺乏穩定重現的可能性。

邏輯型的人會困頓,會覺得沒有更新更厲害的東西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因為腦袋太聰明而跟邏輯概念以外的東西失去連結)這時候就要學會解構與還原,離開語言層次回到圖像與身體(無法言說的世界領域),對於這一類人特別有幫助。

直覺型的人會迷失(因為直覺本能的卡住,常使直覺者感到一無所有)這時候就需要簡單框架與他人的信任,就像是對待Artist’s way的小藝術家,給一個畫框,剩下你自己發揮,歸納法對這一類的人特別有幫助。

我自己是屬於邏輯型,當初在醫院實習時,我還把鑑別診斷當成邏輯腦的遊戲來玩來挑戰。然而,邏輯型在進入「與人相遇」的臨床工作時,確實是有限制的...

直到我從即興劇的學習中,發展了即興力訓練。對我來說:即興力訓練建立了移動語言的能力,解構與還原則解放了邏輯型的詛咒

更重要的是,我要對邏輯者說—

請嘗試把語言當成一種可翻轉的遊戲。
當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才能從邏輯的詛咒中解放。


#這也是我這一年在教的精華
#同時也實踐在2020的工作中
#這篇是主要講邏輯者所以不附圖了
#歡迎來到邏輯者的世界
#那直覺者呢
#有機會來談 



延伸閱讀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教學即興力】專注的角度不同,世界就變得不同


作者:王家齊 





你可能聽過這句話「當你手上有一把鎚子的時候,世界上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

這是應用即興劇,或是說任何人在學習路上最大的誤區—對於方法(手上的鎚子)本身有著狂熱式的堅信。


你是專注在方法,還是專注在問題?


從2010開始,我在學校念研究所時,就偷偷把即興劇「滲透」進來。

當時的指導老師正進行醫學人文課程的改革,想要引入演講與簡報以外的形式。而我正好學了一套方法,又自認熟悉團體帶領,便接手開始改造課程。

一開始,我只有鎚子。

我在即興劇工作坊玩了許多遊戲,大家笑得很開心,反思時又有收穫,於是我天真地以為—只要把這些遊戲從頭到尾帶一次(或是改變一下順序),我的學生就可以經驗到我當學生時的收穫。


事情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許多年的帶領與研究以後,我才了解:醫學人文課程本身就有它的「困境」,雖然臨床現場我們期待也希望醫師具有人文情懷,但在醫學系繁重的必修課程中,這顯然是一個過度華麗的奢望。

(我大概這輩子都無法忘記,我第一次帶課程的時候,學生們默默以一種消極反抗的方式,在底下看...看細胞生物學!?)

這是我在應用即興劇的起點。


從專注方法到專注問題,從被工具所用,到選對工具解決問題。

陸續我有機會在醫學系與臨床心理系進行不同的應用專案。

給臨心系大學生的,是純粹的自我覺察,並透過持續聆聽與表達的歷程,建立助人工作者最需要的內力。

給臨心所研究生的,是在心理病理的靜態概念,加入劇場的動態體驗—當時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正紅,有了應思聰這個角色作為共同的引子,我們很快就能開始體驗思覺失調症對生命帶來的影響。


回到與人工作的起點


然後,我回到醫學系的人文課程。

能夠「回歸」的關鍵是:當時的我,也累積了在醫院與精神療養機構工作的經驗。這些經驗教會我看見了「人」在哪,以及要在醫療現場與人相遇時,可能的碰撞又是什麼?

實習那年我在精神科,跟夥伴完成了一個團體,而那也是我們在醫院的最後一周。

團體的氣氛很好,也有些依依不捨,於是陸續有成員開起玩笑,心理師你們畢業後就直接來我們這邊上班吧,大家熱烈討論著。

忽然,有一位成員奮力地舉手,用著口齒不清的語言,努力地吐出每個字

我.希.望.兩.位.心.理.師.要.做.良.醫.不.要.做.名.醫。雖.然.我.也.希.望.你.們.留.下.來。但.我.知.道.還.有.地.方.更.需.要.心.理.師。畢.業.後.請.到.更.需.要.你.們.的.地.方.好.嗎?

那一個字一個字碰撞著我,直到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深刻如昔。


方法之外,我們看到了什麼?


這些經驗形成了醫學人文課程的主題,為的是回答「我們為什麼需要醫學人文?」以及「我們為什麼要看到病後面的人?」

我依然使用部分的即興劇練習,為的是建立可以體會經驗或處理問題的技巧。而真正的訣竅是:弄清楚你想處理什麼問題?

在你眼前的,是一根釘子?一朵玫瑰花?或是一個時鐘?


後記(一)


這是我前五年的經驗,後五年我體會到,除了專注在問題,還可以專注在更大的____,帶來更廣大的收穫。這樣的專注,在之前的文章小小提過,也是我目前工作坊的核心,有機會我們再聊。


後記(二)


照片是有一年在碩班做心理病理體驗的課程紀錄,文章出自我研究所老師的一篇訪問,也歡迎參考(連結點我)。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Q:具體來說,你的專業領域到底在做什麼?


作者:王家齊 




A:這是一套捕捉無形之物的技藝。


1. 劇場跟心理治療都有一個工作,就是把無形化為有形

2.更精確的說,是捕捉無形之物(無法言說的那個『什麼』)

3.簡單來說,這就是命名,是框架,是結構也是局

4.捕捉是為了聚焦,是為了具體,也是為了可操作

5.這其實是一個手法,一旦抽象而無形的東西被『架住』了(文雅一點會說被『描繪』了),那就可以轉換它

6.也可以用這個角度來想心靈牌卡:用『牌框+圖像』捕捉無形的經驗(比如最
近的自己)

7.除了牌卡以外,也有更直接的作法能展開補捉

8.只是,捕捉需要一雙鷹眼

9.於是這裡有一個反過來的邏輯,把已有的具體概念『還原』回經驗

10.(這就是我念碩士時寫了三年的東西...)

11.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小王子已經說過了 『語言是誤會的根源』

12.還原超越語言,找到其中的經驗,但又需要一套手法捕捉那無形的經驗,重新命名而化為語言

13.這個來回的過程,就是我每天的工作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Q: 學即興,為何是和『教練』學?


作者:王家齊





有些來上微笑角即興劇工作坊的朋友會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稱講師為「即興教練」,而不是「導演」或「老師」。

這是有原因的,跟即興劇這門學問的歷程有關。


關於我的教練


先說說我自己遇見「教練」的歷程。

一直以來,我不太會拉單槓。

那時候大人都會說,男孩子如果不會吊單槓,當兵的時候就慘了,會被電到飛。雖然我服役的時候不再需要了,這個「男生要會拉單槓」的念頭依然種在我心裡面。

於是幾年前我去了健身房。

從一開始的團體課程(大家走同一套課表,互相激勵也互相比較...不管是偷偷比還是正大光明比),到後來的一對一課程,我都找了同一個教練。

那時候為了上課,我得早上八點從新北到台北市。每天早上努力爬起來,總得拼命說服自己不要逃跑請假,不要拿酸痛當藉口...而最難的是—說服自己可以突破今天的挑戰。

因為教練每次寫的課表,總是比我已經會的,再困難一些些。

以拉單槓為例:

當時我還沒有能力自己拉完一下完整的單槓,於是我的菜單跟其他同學有點不一樣—我要抓著單槓,收緊上背,試著「吊」在半空中30秒,然後下來。

一開始光是這樣吊著就去了半條命。

慢慢開始可以撐住了,但還來不及高興—教練就要我掛著6kg的重量,一樣吊在半空中...然後6kg逐漸變成了8kg,吊一次逐漸變成了吊三次...有一天,我心血來潮,沒掛任何重量拉上單槓

突然發現,我可以把自己拉起來了!


教練的意義


對我來說,這就是教練的意義。

教練的目標,是協助學員建立正確的心態與技巧,並透過反覆的練習與回饋達到修正的效果。我記得一開始我很擔心自己的表現,很擔心做不對會受傷,或是做錯了很丟臉...

直到我發現我的教練並不會嘲笑或批評我的表現,而是中性地回饋我:「什麼地方做得很好」「怎麼做可以更好」,於是我開始能好好觀察自己的身體,在訓練中有著什麼樣的反應。


『即興力』教練


即興劇工作坊也是這樣。

我在微笑角帶領的《人生實驗室》系列工作坊中,因為目標是讓學員們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嘗試並訓練不同的人際技巧。身為即興教練的我,需要選擇適合每個人的「重量」。

有些新來的夥伴,或許是第一次上工作坊,光是好好待在(這有點瘋瘋的)現場,就需要花好大的力氣了。因此,「放膽嘗試新鮮事」就是他們的目標

有些常來的夥伴,對於工作坊會做些什麼已有基礎認識,但很渴望透過工作坊調整自己的習慣模式。這時候即興教練我就得加大重量,讓他們「練習新反應」,並聆聽「新反應帶來的感受」。

這時候就是以「訓練」的角度來工作了。

就教學而言,訓練的意思是:

我需要拆解一個技巧與背後的階梯(小練習),讓夥伴可以逐步熟悉進而學習。同時我也要留意這背後帶來的感受,也就是心態對於練習產生的影響。

有些夥伴,則是跟著微笑角一同成長了一兩年的舊生。對我們來說,在已經熟悉的練習中找到成長之「道」,就是關係。

這時練習已經不再只是練習,教練也不再只是教練,比起師生我們更像是旅伴,探索一條創造人生的道路。


透過教練,成為自己的教練—這就是即興之道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教學即興力】即興力練習的三層境界


作者:王家齊




第一層:做練習不知其所以然


即使不知道有效的原因,如果有能力/幸運遇到好老師,能夠正確使用經典的即興力練習,就算不知道那要練什麼,還是可以發揮4成左右的效果

我自己在這個階段待了三年


第二層:做練習而知其所以然


開始知道練習的原因,或是練習追求的狀態(State)

『狀態』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他說明了進入心流/神馳所需的敲門磚,到底是什麼?(有機會再用篇文章來說)

知道原因之後,無論是個人練習/團練/工作坊,都可以更加聚焦,練功教學也都更有效率,你會開始發揮效能

我自己在這個階段待了四年

然後,有個東西覺醒了—


第三層:知其所以然而創造練習


練習不再是主體,想讓自己/演員/學員進入的狀態才是主體

進入這個層次後,總是在「發明」新的練習,也許是舊練習的新玩法,或是「好想跟你們這群人做這個練習」的新想法

在第二層次時,我帶工作坊追求的是流暢而環環相扣的課表

在第三層次時,我追求的是為這群人創造練習,創造讓他們進入美好狀態的練習(這也呼應了催眠工作的假設)

覺醒之後,我又走了三年


就這樣,我跟即興劇走了十年
下個十年,會有下一階段嗎?

我也很好奇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教學即興力】課程回顧『陪你走一段負重前行,盼來有一天春暖花開』


作者:王家齊 




2020/5/30, 5/31在文大推廣部開的第三期【教學即興力】結束了。
從第二期開始,我就讓學員在課堂實作。

對於想要運用【教學即興力工具箱】的學員來說,能夠實際體會即興活動並化為語言,是關鍵步驟(**第三期學員可以從本次提到的【意識架構】,更深度地理解這句話在教學的用意)

第二天中午,我讓挑完紅花卡,彼此分享完的學員進入製作教案的魔鬼階段(跑馬拉松前,總要先有補給),就在教室一片安靜的時候—

我留意到自己順手選的一張卡。

崎嶇的山路...大人帶著小孩,分別背著大藍子與小藍子。瞬間,好像懂了些什麼...

想起2012年我剛從學校畢業,還不確定未來該怎麼走,雖然開始用即興劇帶團體,能力與自信也不太夠。

而我記得有次去上哈克的工作坊,在一個短暫的下課時分,他忽然跟我說


家齊,你要把你在帶的東西,反覆反覆地練習—如此一來,就算當時狀況再不好,這也可以幫助你度過寒冬。


直到今天,我仍然很感謝這句話(雖然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要對我說XD)

因為在那些負重過冬的日子,我有了一個大籃子...
還可以帶著一群夥伴,走一小段教學的山路。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Q: 心靈雞湯與蛻變成長有何不同?


作者:王家齊




A: 差別在於,核心是『語言』還是『經驗』


1. 心靈雞湯在「被雞湯」之前,曾經是某個人的人生,某種痛苦與超越,某種掙扎或衝撞,某段不為他人道的歷程。

2. 那本來是很珍貴的,一個人用一輩子教會你一件事。

3. 然而,當經驗化為語言,並被不斷濃縮讚揚轉譯(記得小時候玩過傳話的遊戲嗎,一句話傳越久傳越多,就越離開原本的樣子),就「被雞湯」了。

4. 最近在看催眠治療的大師Q&A,Jeffrey zeig有一句話很打動我
『學位與證書不會讓我們成為心理治療師,只有一個覺醒式的經驗出現了,我們才會經驗到自己成為心理治療師,或是經驗到我們結婚了,或是經驗到原來某件事我做得不錯。』

5. 覺醒式的經驗讓我們回到「前雞湯」時期,回到我們深有所感而終於脫口而出的那句話,也就是後人掛在嘴邊的金句。

6. 為了讓這個體悟發生,我們必須回到經驗之中。我們必須創造經驗。

7. 創造一個有能的經驗,是我從即興劇學到,從Zeig身上驗證的事情。

8. 在即興劇工作坊,我們透過即興練習,創造這個瞬間。


Q: 你如何透過即興力訓練,創造這個瞬間?


2015年我完成一趟52天的即興劇學習之旅,回到台灣。我渴望把我在不同國家,工作坊與舞台上的體驗分享給更多人,所以我設計了微笑角即興劇團的『即興劇基礎十堂課』

當時很多想來上課的夥伴,可能是看過演出,或是上過單堂體驗課,又或著是看了部落格文章而來的,他們不約而同有這些疑問:

「演員反應也太快了吧,我有可能像你們一樣嗎?」
「好像很好玩,可是我不會演戲很容易緊張欸...」
「你們好棒,我想參加你們的課,可是我有偶像包袱怎麼辦?」

我從不說服他們可以做到(我甚至反過來,告訴他們在這個工作坊,沒有什麼是非做到不可的)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的工作是為學員創造一個『我做得到』的經驗。


A: 為學員創造一個『我做得到』的經驗


所以...每次當我看著工作上台的學員,從緊張優雅禮貌,甚至害怕到發不出聲音。再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把注意力從自己移動到夥伴,說出第一句話然後用上它...然後有一刻,他們做出了一些連自己也很驚訝的事情,我總是記得那些時刻—

那個在鏡頭前美麗甩動頭髮的女孩
那一對創造了侏羅紀公園的雙人組
(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用上了什麼來當恐龍!)
那開了生命中第一場即興演唱會的男孩

我從不說服他們可以做到這些。

我在工作坊中創造一個經驗,讓學員經驗到「我是一個可以展現自己的人」「我是一個可以當下反應的人」「我是一個可以享受扮演的人」

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有句台詞

"What'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 An idea. A single idea from the human mind can build cities. An idea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rewrite all the rules."

比起用心靈雞湯填補不安的缺口,也許更重要的是,把雞湯當成覺醒經驗的入口,讓它喚醒內在深處的idea,然後轉化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規則。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Q: 如何把即興用在人際關係處理(互動)上?

 
作者:王家齊


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關係品質的維他命


第一個是即興遊戲本身可以帶來的好處,有點像是提升人際關係品質的維他命。

通常在即興劇工作坊中,我們會強調"Have fun""Yes, and",讚頌失敗以及讓夥伴發光等心法,藉此促進人際連結與互動的品質,同時我們也會練習更好的即興,也就是更好的合作。


同時在我的訓練課程中,也會讓學員刻意練習一些即興技巧像是:

  • 與自己/夥伴連結Connection
  • 當下反應Reaction
  • 清楚做球Endowment

很多夥伴表示:因為同一個遊戲玩了不只一次,熟悉規則以後才慢慢發現自己可以怎麼樣即興/合作得更好。(後來我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現象,以及其中的學習訣竅)


看懂人際關係之局


第二個是運用即興劇的表演方法,練習從行動中「看懂」人際關係的「局面」。

在人生實驗室的系列工作坊中,我們會談「地位」與「親密」,這兩個角度是關係的基礎。因為所有人際關係(互動)的策略都取決於:現在的局面是什麼?

但是要看懂局面是需要訓練的,我自己是在這兩個工具中學到如何看懂「局」,這也對我自己在個別會談與團體的工作幫助很大(延伸閱讀可見這篇文章


有感體驗的人生實驗室


第三個是把即興劇當成一個有感體驗工具,結合其他的人際關係理論做學習,並透過即興劇的方式嘗試驗證(或否證)這些理論。

我自己偏愛溝通分析,因為溝通分析強調的是「自我狀態」。而狀態這個詞其實跟即興演出很有關聯,因為「狀態」是可以進入,可以延續也可以變動的,

就如同即興劇時,我們可以現在演爸爸,等等演太空人,接下來又演一個嫵媚的女人。這也是我在討論打地基的文章中提到的「進入資源狀態」。

能夠進出不同狀態,就可以提升人際互動的觀察、選擇與品質,但這也是最難的。畢竟,越根本的東西看似簡潔,也就越難有耐心掌握。

老實說,我覺得這對於解決人際關係互動是最有幫助的。不過就是需要反覆練習且有教練協助更好,因為我們常常重複自己的舊有模式而不自知。


最新課程



Q: 如何應用即興劇在特殊教育學生的社會技巧能力上?

 
作者:王家齊


我之前有一些在大專資源教室帶短期工作坊的經驗。在這樣的團體中,我通常會專注幾件事:


定義正向人際經驗


有時玩即興遊戲會滿快樂的,大家會笑會很嗨,那我們就從這邊去聊聊...

  • 我們剛剛為什麼很開心?
  • 我們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 我們怎麼【幫助】彼此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

這樣做的目標是,從一個好的現場經驗去協助學生反思,什麼是正向的人際經驗?(而不是一直放簡報講理論,這在成人教育也一樣適用—如同這篇重點翻譯文章提到的概念)


因應人際與自信挑戰


那有時玩即興遊戲也會滿緊張,或是太想做好而緊繃或逃避的。比如說工作坊最常做的圍圈報名字,對一些害怕在公開場合說話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很巨大的壓力,也有學生這時候就哭了。

這時候,我會分幾個部分協助:

1. 我會讓學生有Pass的空間,但學生要練習為自己決定(發聲)是要試看看?看是要先Pass等等再來?還是這次就跳過?所以學生可以Pass,但也要從Pass中學到向人求助的社會技巧。

2.那比如圍圈太困難,有時候我可能也會變成兩人一組,甚至在空間找一個角落等被觀看壓力比較小的方式,然後慢慢看我可以調整到什麼程度...(他們最後可以圍圈嗎?甚至分組演出或上台演出嗎?)

這也是對於團體動力與個別社會能力的評估。


運用在特教心理評估


如果這是一堂社會技巧課,或許玩過一個遊戲,經歷過一個挑戰後,我們也可以停下來:問問其他同學碰到這個狀況可以怎麼做?或是碰到這個狀況可以怎麼協助同學?

老師也可以給一個建議讓同學嘗試,這時候重點就不是要完成多少遊戲或做多少演戲,而是每次都有個機會引發人際互動,然後從這個現場的互動去經驗、討論&學習。

有時候我也會讓他們演戲,如果整體狀況夠好大家動能也夠的話,通常我會請他們演「爸/媽/中二小孩」的故事,因為這是大家都有經驗的歷程,相對是好演比較不會有困難,常常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很驚艷!

或是也可以看到一些家庭功能評估的可能性......

比較熟的團體可以從這個情境往上加其他的主題,比如「大家都不說真心話」的「爸/媽/中二小孩」如此類推,我不會太要求他們要自己創造劇本,因為重點不在那邊,通常就是我給腳本。

除非他們真的很渴望自己創作想故事(比如這篇文章提到的女孩,儘管不是特教生,但的確在大學選修課的情境,完成了一學期的創作。)


最新課程



Q: 如何自在即興展現自我?

 
作者:王家齊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如何自在即興?一個部分是如何展現自我?最後一個部分是則什麼會阻擋即興發生?


即興需要安全感


自在的關鍵是安全感,要達到安全感就要有信任。而信任又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可以靠近別人,以及可以讓別人靠近。

雖然信任倒現在已經惡名昭彰了XD,但大概可以從這個概念理解為什麼信任倒這麼受歡迎。

因為當我們玩信任倒時,我們要能夠即時(希望是!)走到倒下的人身後,也要相信別人會在我倒下時趕到,更重要的是,我也要讓他們有機會接住我。

所以要自在,需要先有安全感。而要有安全感,就需要信任一起即興的夥伴。這是所有即興技巧的先決條件,畢竟一起即興就像一起跳入大海,你永遠不知道你們會浮出水面或就此沉默。

因此,如果感覺難以自在,也需要先想的是:我願意信任這群夥伴嗎?我願意讓這群夥伴信任我嗎?我在此時此刻夠安全嗎?特別是對於我接下來作的事情...


展現自我需要練習


要能展現自我,就比較是技巧的層次。首先,你要對自己有持續的覺察,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特質,又可以展現什麼?雖然我們可以透過聲音、能量與表演的練習,展現不同樣貌的自己,

但最終...最有力量的那個你,還是本質存在的你。

因此在與學生討論他們的演出或教學工作時,我們也許會分析線上演員/講師的風格,但我通常不建議他們「照做」,尤其是兩人原本的風格差異很大的時候。

而我的即興教練工作,其實就是觀察並引出學生的本質,並協助學生將其形塑成他的風格(關於個人風格如何形成,可參考這篇文章

當然這比較花時間,可這就是即興劇老前輩Keith Johnstone反覆提到,即興演員要有的Good nature,因為這個nature,演員會自然呈現自我,觀眾會自然喜歡他們,all done.

至於什麼會阻擋即興狀態的發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的【一分鐘失敗心理學】段落討論了失敗及其相關情緒帶來的影響。


最新課程



Q: 即興劇如何應用在學校課堂?

 
作者:王家齊


這個問題要先定位一下:你想應用的課堂是「表藝課」「輔導課」或是「一般科」呢?

這樣問的關鍵是:所有的課程設計都是「以終為始」。所以要談如何應用即興劇在課堂,一定要先確定這堂課的目的是什麼?

有時候,即興劇不見得是必要的選擇。


以終為始


之前在文大推廣部開「教學即興力」訓練,因為學員來自各個領域:有在企業做訓練的,有自己是老闆的,也有國高中表藝老師,或是輔導老師,大學教授等等...

不同科目與不同身分,教學目的都不太相同。所以,我其實花了一點時間,先把大家想教的主題「濃縮」成可教的內容—這樣,才有辦法談如何應用即興劇在課堂。比如說:


表藝課的應用


表藝課的目標可能是「體會並學習即興劇這項表演藝術」

如此一來「劇」就是重點,那麼我的焦點就會放在「如何運用即興劇做暖身與角色練習」,這會幫助學生在不無聊但又不恐怖的程度下,完成一個即興的演出,體會即興劇的歷程。

相關方法,可見這篇文章,還有這篇討論即興劇如何打地基。


輔導課的應用


輔導課的目標可能放在「認識自我與理解他人」。如此,即興遊戲帶來的「好玩」與「好狀態」,就有辦法幫助大家比較容易探索自我,或是開口表達...

也許教師後面還是有輔導課的教學目標(比如周哈理窗),但可以透過相關的遊戲暖身,或是預備好跟同學合作,然後再進入主題。

我在文大推廣部的溝通即興力課程,雖然是成人教育的範疇,但也循著相同的模式規劃。教學重點是讓學員熟悉人際地位、溝通分析等心理學理論,但加入了一些快速的即興暖身—

幫助成員準備好進入探索自己、觀察他人,並嘗試改變的「好狀態」。


一般科目的應用


一般科(如:國文數學)當然也可以應用即興力。但也許「演戲」就完全不是重點,

簡單的作法是透過暖身讓教室活過來,有時候「只是換個位置走一走」,都可以改變死氣沉沉的狀態,進入一個比較願意參與的狀態,這我稱之為轉變教室氣氛的小魔法

有些老師很想讓自己的科目多點體驗,我們就會運用一些工具如身體雕塑、情境扮演或是集體創作等等,讓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可體驗,只是這就不是Q&A可以涵蓋的範圍了,也需要客製化討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私訊洽詢劇團


有老師會問我:學生不愛演出或是亂演一通怎麼辦?我會說:不一定要「演」啊,演只是其中一種教學策略。(相關教學心法可見這篇文章

也有做教育訓練的夥伴問我:大家參加體驗活動覺得只是玩遊戲,沒有學到東西該怎麼辦?

我會說:你可以帶入專業理論,框架這些體驗遊戲的學習,同時引導適當的反思,聚焦精練(當然,這會需要老師同時具備【專業】與【歷練】,相關討論可見這篇文章


關鍵還是:在這堂課,你要教學生什麼?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