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一位心理師與 ChatGpt 的深夜對話...

 
作者:王家齊




你聽過 AI 嗎?昨晚下班後,決定與名為 ChatGpt 的 AI 進行一場對話。原因很簡單:有人說,ChatGpt 可以寫詩,可以發Email,還可以即興唱一首主題為「椅子」的日文歌。

那麼,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

這,就是這場對話的動機。


【2024.10.19更新】


▍先講結論:心理師的工作,的確有可能被 AI 取代掉一部分。不過:

  1. ​陪伴型 AI 真正可以取代的,或許是「你半夜心情不好時,想要私訊聊天的那個朋友」 
  2. 這樣對心理師來說,到底是好事還壞事?可能,跟你的專業養成與訓練有關。
  3. 至於為什麼會是 1. 跟 2. 兩個結論?我在下一段說分明。

▍AI 做得到的(而且,心理師可能做不到的)
1. 只要上線就隨時可以得到AI回應,不累(應該)也不會煩的萬能母親
這大概滿足了所有人內心的「嬰兒期幻想」。只要我不開心,有需要,任何時候都有一個永遠不會厭煩的對象,跟我說話。他都不會下班,不會覺得我煩,不會罵我這講過幾遍了。

一個萬能的照顧者。
​​
2. 如果有人建立了「心理師」的 GPTs(其實已經有了),可以餵大量的概念化資訊
我嘗試跟 ChatGpt 對話過,請它和我說明「憂鬱了怎麼辦?」其實,就評估、衛教與概念化的角度來說,ChatGpt 做得還比很多圈內人完整(詳見下文「測試 ChatGpt 的諮商細節」)。
我覺得心理師這一行,確實應該自我檢討看看。先別說治療關係了,我們給出的訊息量、概念框架與同理協助,到底有沒有 ChatGPT 的八成?如果沒有的話,需要回頭檢討的,確實是我們自己。
不過,我在給心理師的《進階場構實作》課程中,也提到:所有的專業知識、評估框架與個案概念化,都只是教科書上的資訊。如果你無法用個案「聽得懂」的語言,「有感觸」的說法,來傳遞這些資訊。那麼,衛教只是顯得「你很專業」,卻不一定能「幫到個案」。
關於「有效傳遞資訊」這點,我還是給 ChatGpt “60”分。原因在於:除非你開口要求(用正確的prompt發問),不然ChatGpt就是給你公版回應。

問題是,很多人決定來諮商的那一刻,都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夠做的努力,找了所有他可以找的幫忙,在「不知道還能怎麼辦」的無助之下,尋求最後一絲協助。這時候,要求使用者「用正確的prompt」發問,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會不會是一個太高的要求?

2024.10.19 二更:我再次嘗試跟ChatGpt對話,並選擇了「心理治療師」的 Gpts (聊天機器人),如下圖。


有沒有看到那些常用的對話XD


(你可以從ChatGpt的網頁找到這個機器人)




這個 Gpts 採用了三段式的回應。

第一段是同理個案的感受「我很在意才華,而我覺得自己沒有才華」。第二段是轉換負向感受的框架「但其實...我們忽略了小而珍貴的天賦」。

第三段,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段,Gpts 不忘把思考的主導權丟回給來訪者,詢問對方「你有沒有做過某件事的時候,感覺到那一瞬間是非常投入或愉快的?」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稍微賴皮一下,挑戰 Gpts 會怎麼回答?結果答案不算太厲害,但也算是(好的)中規中矩!一樣是「三段式」的回應,先同理喝酒短期會帶來的滿足感,再提到長期喝酒會有的自然後果。最後,不忘記回問個案,請他思考喝酒之外的選項。

(後面稍微撩一下 Gpts ,他也對我笑XD 同樣不忘記回問我,聊天的「哪一部分」最讓你有這種滿足感?我覺得這是許多線上助人工作者,一忙碌一緊張都會忘掉的節奏,很值得學習......)

再挑戰一下 Gpts 。



(有問導演的反饋「具體」是什麼?以及「還是純粹不喜歡整體風格?」,其實還蠻懂的。)




(有發現嗎?每一次同理完,Gpts 都不放棄地再回問你一個問題。)




(登登!免費仔來到 GPT 的使用上限了......)(跟 Gpts 談到這邊,看到「已達使用上限」還真是又好氣又好笑,突然有種大夢初醒的感覺XD)

不過,Gpts 的三段式回應真的做得很紮實,每段最後也都不忘提出一個問句,讓來訪者反思(只是,如果你不回答,它大概不會追著你要答案就是了)。修改一下分數,大概70分吧!

3. 「那你憑什麼說,AI 會取代的是:​你半夜心情不好時,想要私訊聊天的那個朋友?」

我會這樣說,是基於三點理由:

  1. 首先,AI 不離不棄,不累也不煩,更不會教訓或情勒你的特性,確實是最「萬能」的朋友。畢竟半夜心情不好想要找人聊聊,不代表所有的朋友都醒著陪聊。就算朋友半夜睡不著覺,把心情哼成歌......也不代表他會回覆你的訊息。就算他好心回覆你了,也不見得是你要的答案。
  2. 再來,經過實測互動,餵了大量心理學相關資訊的 GPTs 最厲害的,其實是先整理、分類使用者的煩惱,再不忘回馬槍地向對方「提問」。這也是很多人渴望跟朋友、老師、長輩(也包括心理師)談心時,得到的回應。也就是:「點醒我的迷惘吧」,「戳中我的盲點吧」與「聽懂我的心聲吧」。GPTs 的表現,不能說是最好,但或許也夠好了。
  3. 最後,還是回到 AI 不離不棄,不累也不煩,更不會教訓或情勒你的特色。有時候心情不好時想聽見的,的確不是「那你不要想太多」,「你出去曬太陽就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但,身為一個「民用等級」的朋友,本來就不一定能這麼細緻地陪伴。

這時候,AI 就像是那個徹夜陪你聊天,「突然點醒了你」的知心好友。或是有天你翻到某本書、看見某句話,讓你內心被深深觸動的那個作者。


▍心理師做得到的(而且,AI可能做不到的)
心理諮商到底在做些什麼?其實心理師不只是在陪聊,也不是賣溫情的空氣,而是協助來訪者把事情「看清楚」、「想清楚」。看到這,你可能會說,那這不就是 AI 的強項嗎?只要有人餵了夠多的資料進去,AI 就是無敵的......
如果你的心理師只傳遞「資訊(認知)」或所謂的「情緒價值」,這句話可能是對的。但心理師會陪你想清楚、看清楚的,除了認知與情緒以外,還包括:關係身體
這也是目前已知的 AI ,還去不到的兩大領域。
1. 關係:因為我們會犯錯,而這個世界終究是不完美的
「心理師是人,而人會犯錯」這個概念,是我在Threads看到一位同行寫的。我個人也非常同意。相較 AI 的優勢是「不累也不會煩的萬能母親」。心理師提供的,其實是一段不完美,也不萬能的關係。
然而,不完美也不萬能,才是「現實」的本質。於是,在一段不完美的關係中,有人陪你一起「看懂」、「想懂」,犯錯、挫折、崩潰、憤怒、修復等,這些在紅塵人世之間,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
才是心理諮商重視「關係」的原因。心理師不是提供一段萬能的關係,而是陪你在一段不萬能的關係中,找回你面對現實的力量。

2. 身體:思考會創造幻象,體感則揭示真相
當代越來越多心理治療學派,開始重視「身體」這件事。不管是研究發現,腸胃其實是我們的「第二大腦」,一樣會對我們(與別人)傳遞訊息(只是沒有語言)。還是創傷治療的工作,逐漸從「回想過去的記憶」移動到「調節神經系統」,逐漸變成身體取向的工作。
最後,許多在第一線工作的心理師都發現,「最深層的苦,是沒有語言,也無法言說的」。身體,逐漸成為心理治療的顯學。也是 AI 目前無法企及的。
就像網路上的一個笑話:我以為人類創造 AI ,是為了讓它們打掃、洗碗、摺衣服,這樣我們就可以去寫作、畫畫、或唱歌。
沒想到,人類發明了能夠寫作、畫畫、與唱歌的 AI ,讓我們繼續打掃、洗碗、摺衣服。
創傷工作有個概念叫「共同調節」,意思是:當來訪者的情緒激動,陷入創傷漩渦時,治療師透過自己的體感,協助來訪者慢慢平靜。覺得有點抽象嗎?不如回想一下:當一個嬰兒大哭的時候,媽媽是怎麼讓嬰兒平靜下來的?那,就是一種用上全身心的共同調節。
對我來說,這才是心理治療的關鍵。這一點, AI 還做不到。因為 AI 目前還無法打掃、洗碗、摺衣服......
AI 還沒有身體。



【2023.9.6更新】風潮過了,還有人在瘋AI嗎?


(本文於2023.9.6更新在臉書

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ChatGPT-4,偶爾會配合Notion AI

結論是:醒醒吧,AI 取代人類的幻想,暫時還是留在科幻小說中。

我覺得目前民用的AI,有點像是以前台中一中街的刀削麵。因為生意太好了,老闆弄了一台機器人,專門把麵條削好。意思是:機器人就是負責「削」,削好了還是要由人工來檢查、來煮熟、來調味。

目前我用 ChatGPT-4,也是類似的感想。

先不管字數限制的問題。對我來說最好用的功能如翻譯、整理段落等。一旦一次給太多資料(麵條),AI就會出包。更糟糕的是:

  1. 因為你一次給很多資料。就人性而言,會更懶得檢查。
  2. ChatGpt就算是4,還是會有「一本正經說幹話」的毛病。
  3. 信任難以建立,容易摧毀,只要抓到AI一次說謊,那就...

所以人類那種「完蛋了!以後什麼東西丟給AI,它就可以無止盡地工作,取代我們每個人」的幻想,至少目前還是沒有成立。

就算有了削麵機器人,我們還是需要煮麵師傅。就算有了無盡的文字產出,我們還是需要編輯。

由此可推論:

1. 能夠分辨真貨與假貨、好貨與爛貨的人,永遠是未來需要的人。
2. 這也意味著「專家效度」的微妙邏輯,什麼是夠好的內容?讓我們來訪問一群專家吧。
3. 少了對AI的全面信任(或許是好事),我目前的解法是:一次只給AI一小段。

原理很簡單:你比較不容易出錯,我也不會懶得檢查。

像極了小孩的暑假作業。


【2023.2.7更新】當 ChatGpt 扮演心理治療師...


會有這份更新,是因為看到了李勁華的貼文,提到正確使用 ChatGPT 在諮商的方式,他說「正確方法應該先向 ChatGPT 表明需要專業輔導,最簡單的 prompt 如下:”Act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nd provide counseling session for me,請以繁體中文回答”。這樣問法 ChatGPT 就不會以列表回應問題,亦會考慮用戶心理感受。」

我很好奇差異在哪,於是就開始了我的測試。

測試結論,三句話懶人包: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媽寶男心理學】我討厭他像個媽寶男,但又離不開這段關係,我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王家齊




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是的,有時候,雖然不滿意、很痛苦、也想抱怨,我們就是會想繼續待在一段關係中...
不管那是因為恐懼、不捨還是沒錢。
如果,你選擇待在一段痛苦的關係,至少要學會如何處理、應對,讓自己能夠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盡量全身而退。(是個大工程!)

每個媽寶男背後,都有一個媽


首先,要學會的,也是這一系列文章反覆強調的:你要看見媽寶男背後總有個「媽」。你的男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女性勢力」呢?
跟媽寶男交手,其實是跟他背後的女人(皇后)下棋。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心理治療不就只是在聊天嗎?為什麼收費這麼貴?

 
作者:王家齊




最近看到一個心理師前輩(我挺喜歡他的書),上節目被網友攻擊「心理師只是在聊天,還要收那麼貴?」前輩有點受傷。而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對這些留言,我會怎麼答?

我(有點沒禮貌)的答案是:做心理治療時,哪有時間聊天?


先談談,什麼是聊天?


先定義什麼是「聊天」。聊天,有兩個特色:隨意漫談你來我往

就像健身房的烤箱裡,總有幾位阿北,每天都來聊天。他們會記得彼此的名字,什麼時候來洗澡?也會關心對方小孩結婚沒,或是感嘆年輕一輩好像不愛生小孩...

不過,這些話題是「隨意漫談」的。沒有一定要解決什麼問題。當老男人們一同感嘆完現況「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生小孩」。加上一句看似很有道理的金句「這個齁,就是看每個人怎麼想...

大家就心滿意足地散會了。

同時,阿北聊天是「你來我往」的。新年嘛,先是稱一聲老闆、恭喜發財、誇個幾句。然後對方一定回「沒有沒有,你們家才厲害...」

相互歐漏幾句後,才坐下來聊起生活的無奈。通常,難過的事不會講太久,講一講就會問起那你家還好嗎?(如果健身房可以喝酒,他們應該就會乾一杯,然後換手)

心理治療呢?

有些心理治療注重短期的「問題解決」,像是:找出心情不好的原因,因應憂鬱焦慮的方式,如果低潮復發了可以怎麼辦。

有些心理治療注重長期的「人格探索」。有點像照一面鏡子,深度了解自身煩惱的「根」。

比如:有些憂鬱焦慮不只是「病症」,而是自己的習慣、價值觀受到限制,使得憂鬱、焦慮容易上身。

以上,還沒有說到「家族系統」的處理。有些心理治療,牽涉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人的互動,如何讓彼此不好受。

要做到這些,哪有時間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