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家齊
【連載中】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 【渣男的模樣】那些年,當甜蜜的甘蔗男嚼到只剩渣...
- 【如何判斷男友是不是媽寶】媽寶男:誰的寶貝?誰當媽?
- 【媽寶男為什麼會外遇?】媽寶男的沈重與忽略,以及那個不在場的男人...
- 【好男人心理學】那些「好男人」的壞,來自一次又一次的恐懼...
- 【父親缺失症候群】沒有父親的男孩,沒有歸屬的男人,是如何長成的?
- 【孤兒男的親密矛盾】流浪的男人,要如何找到家?
- 【永恆少年的心理分析】那個充滿才華的男人,為何總是長不大?
- 【永恆少年心理學】他的女神崇拜,為何終究會幻滅?
- 【永恆少年的外遇心理學】舞台上的男人,與他們的小三
- 失落的父親,疏離的兒子》為什麼男人無法親密,又渴望同儕認同?
- 做父親的兩難》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只有包容是不夠的?
- 別讓親密交流變成催交作業》從戀愛到交往,你需要留意的心態調適
- 有一種時差,叫「從戀愛到交往」
- 談戀愛,為何總是鬼打牆?》別讓愛情的冰與火之歌,成為感情路上的悲歌(上)
- 談戀愛,為何總是鬼打牆?》別讓愛情的冰與火之歌,成為感情路上的悲歌(下)
- 「查甫郎千萬不要只剩一張嘴...」婚後夫妻的性與愛,究竟該何去何從?
那些,我曾經寫過的男人們
那些,我曾經寫過的女人們
- 他愛上了那女孩吃東西的樣子,但慢慢發現有點不太對勁...
- 一直都很努力,難道錯了嗎?從小米、千尋與無臉男談過度努力
- 內心的魷魚遊戲(一):當一二三木頭人成了每天的生活
- 無法成為白蛇的小青 :關於羞愧感
- 創傷與身體感:Annie的故事
為什麼你會寫這個主題?
我是執業十年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位在台灣文化長大的男人。我的諮商室有許多男人來訪,像是媽媽的兒子、妻子的丈夫、以及中二少年們(從12到32歲,都有少年存在)。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特別熱愛與男人們工作,與他們細數成長歷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我看見了台灣社會對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
這些名詞背後,都說著一個又一個台灣男性的成長故事。我想把這些故事寫下來,陪男孩、男人,與女人的男人(孩)們走一段成長之路。
我知道這是你的工作,但有其他原因嗎?
是的,這是個好問題。我想,一切的旅程始於這張照片...
(感謝攝影師Jimsen Chang留下這一刻)
這是我2017參與的小丑工作坊。在為期五天的訓練後,我們會戴著紅鼻子,來到大溪老街,用我們的內在小丑與路人相遇(當然,他們事前並不知情)。
工作坊時,我的訓練師Alessio Di Modica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忽略那個躲在陰暗的角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看見的小孩。」
那會是誰呢?在整個工作坊中,我不斷想著這個問題。
當我們上街的時候,小孩總是先被小丑吸引(當然也有人怕得不敢靠近),媽媽也會陪著小孩,過來與小丑互動。
許多小丑跟著小孩開心玩耍,媽媽在一旁拿著手機拍照。這時,我突然發現了...在她們身後,那駝著背,在一旁默默滑手機的爸爸們。
我覺得我好像聽懂了,我的老師到底在說什麼。於是我在這趟遊行中,總是先去找他們—因為有那麼一刻,小丑的我碰碰他,他抬起頭,我們互看,然後我看見他眼中的那個七歲男孩。
或許,這就是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