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交往是浪子,結婚變孝子」真想處理媽寶問題,為什麼不能只說「他是媽寶他很噁」?


作者:王家齊




在 Dcard 討論媽寶的文章中,有一位網友感嘆「交往時天天不回家找我打炮,結婚後搖身一變成了大孝子。

何解?

如果用人格的角度來解,就會覺得這個男的他很噁,他很渣,他很沒用。但這種分析除了出氣,其實沒辦法養成觀察力,那就有再次遇到噁男的風險。

如果從「階級地位=最舒服的做事方式」來想,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他們不是壞,而是懶。


有時人不是壞,而是懶


這個想法,靈感來自以「阿姨學」聞名的劉仲敬,他在《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許多衝突不見得是人格問題,或是這個人很壞,而是他們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本能習慣(最舒服的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有時候,人不是壞,而是懶。

比如,十九世紀的小說家常會描述一種情節:出身於資產階級家庭,重視勤勞、節儉等美德的女孩,遇見了嚮往自由、生活放蕩不羈的藝術家。

兩人的結合帶來一團混亂,女孩非常痛苦,但「藝術家並不是壞人,也並不是想虐待她,他只是按照他自己的階級習慣做事。」

或許,對方的原生家庭中,有隱藏版的重男輕女,或是母子互為情緒伴侶,這是他的原廠設定,也是「阿姨」所說的階級地位。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


因為,談戀愛比較像是打獵,為了追求(擊敗情敵、投妳所好、上床打炮等),不能只有本能與習慣。

畢竟,過得太舒服,是追不到獵物的。

然而,結婚後則像是過生活,雙方的家庭、階級與生活方式逐步登場—男人從情場獵人,變成居家農夫,規律地上下班,拿錢回家。

生活穩了,不用打獵,就會開始懶了(或是把焦點放在工作、電玩或其他興趣上)。

所以,要真正地了解媽寶問題,找出有效的應對策略,就不能只在「這樣算不算媽寶?」的定義(或定罪)上打轉。

除非妳只是想打筆戰,想發洩或討拍,那沒問題。如果妳想衝破這道鬼打牆,就得學會觀察「關係」哪裡出了問題...

不只是你們兩個人的關係,而是你們兩家的階級地位,如何養成你們的互動習慣?


母子糾葛如何長出「孝順」媽寶


舉個例子吧,前面提到「母子互為情緒伴侶」。有一種家庭是這樣的,父親也許真的死了(物理),或是雖然還沒死,但存在感跟死了沒兩樣...

於是這個家,成了一個偽單親家庭。

如果家中只有一個兒子,媽媽會很自然地抓著這唯一的依靠,從先生那邊要不到的溫暖關懷,以及失望挫折的苦水,都會往兒子身上倒(不然要跟誰說?)

於是,兒子也就「習慣了」這樣的做事方式,與媽媽形成情緒伴侶。

情緒伴侶的現象,也跟時空背景有點關係。如果是早個三十年的台灣,那一代的華人女性是更加沈默的。當時的兒子,不見得會感受到媽媽的情緒需求,多數母親也會選擇忍耐沈默。

套一句我同事的觀察:「那年代的女人,被當成工具,也把自己當成工具。

工具,是不會跟用它的人討愛的。

當兒子習慣與媽媽合而為一,雙方互為情緒伴侶時,嫁進來的妳,很自然地成了小三。


學會分辨:媽寶是過去式,還是現在進行式?


不過,倒也不完全是絕望的。

有些媽媽是「曾經」有過一段無助,孩子大了也慢慢走過,不需要持續緊抓著孩子。

這樣的媽媽,雖然一開始會有點不習慣媳婦的加入。但只要雙方互動得宜,就能慢慢學會祝福兒子長大,也歡迎媳婦這位新成員的加入。

有些媽媽的無助是「現在進行式」,這就比較麻煩了。因為,兒子在這樣的關係中,就是媽媽無助時,所抓住的浮木。

許多情緒勒索是這樣來的,這也是文章一開始 Dcard 網友的困惑「談戀愛還有兩人世界,一結婚老公就變孝子?」

原因在於:也許學生時代做媽的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婚後,先生的媽媽,就正式成了婆婆。若是她需要兒子隨侍在側...

現在正是宣示主權的時機。

不過,還有一種更糟糕的隱藏版,是不只媽媽需要兒子,兒子也需要媽媽...


家齊心理師|臨走前的幾個小提醒

1. 罵對方「媽寶」可以發洩情緒,但無法解決問題。

2. 媽寶是一組家庭關係的複雜產物,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爛人

3.學會看懂大家庭的階級地位,這段關係要走要留。而關係要走要留,取決於你是否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