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一位心理師與 ChatGpt 的深夜對話...

 
作者:王家齊




你聽過 AI 嗎?昨晚下班後,決定與名為 ChatGpt 的 AI 進行一場對話。原因很簡單:有人說,ChatGpt 可以寫詩,可以發Email,還可以即興唱一首主題為「椅子」的日文歌。

那麼,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

這,就是這場對話的動機。


【2023.9.6更新】風潮過了,還有人在瘋AI嗎?


(本文於2023.9.6更新在臉書

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ChatGPT-4,偶爾會配合Notion AI

結論是:醒醒吧,AI 取代人類的幻想,暫時還是留在科幻小說中。

我覺得目前民用的AI,有點像是以前台中一中街的刀削麵。因為生意太好了,老闆弄了一台機器人,專門把麵條削好。意思是:機器人就是負責「削」,削好了還是要由人工來檢查、來煮熟、來調味。

目前我用 ChatGPT-4,也是類似的感想。

先不管字數限制的問題。對我來說最好用的功能如翻譯、整理段落等。一旦一次給太多資料(麵條),AI就會出包。更糟糕的是:

1. 因為你一次給很多資料。就人性而言,會更懶得檢查。
2. ChatGpt就算是4,還是會有「一本正經說幹話」的毛病。
3. 信任難以建立,容易摧毀,只要抓到AI一次說謊,那就...

所以人類那種「完蛋了!以後什麼東西丟給AI,它就可以無止盡地工作,取代我們每個人」的幻想,至少目前還是沒有成立。

就算有了削麵機器人,我們還是需要煮麵師傅。就算有了無盡的文字產出,我們還是需要編輯。

由此可推論:

1. 能夠分辨真貨與假貨、好貨與爛貨的人,永遠是未來需要的人。
2. 這也意味著「專家效度」的微妙邏輯,什麼是夠好的內容?讓我們來訪問一群專家吧。
3. 少了對AI的全面信任(或許是好事),我目前的解法是:一次只給AI一小段。

原理很簡單:你比較不容易出錯,我也不會懶得檢查。

像極了小孩的暑假作業。

【2023.2.7更新】當 ChatGpt 扮演心理治療師...


會有這份更新,是因為看到了李勁華的貼文,提到正確使用 ChatGPT 在諮商的方式,他說「正確方法應該先向 ChatGPT 表明需要專業輔導,最簡單的 prompt 如下:”Act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nd provide counseling session for me,請以繁體中文回答”。這樣問法 ChatGPT 就不會以列表回應問題,亦會考慮用戶心理感受。」

我很好奇差異在哪,於是就開始了我的測試。

測試結論,三句話懶人包:

  1.  ChatGPT 扮演心理治療師,我覺得有 60 分!
  2. 給 60 分的原因是,該有的框架,該做的步驟都有了(人類太緊張反而不見得做得到)
  3. 但為什麼不是 100 分呢?因為 ChatGPT 需要人類發問,如果發問的人停在同一個話題, ChatGPT (就我所知)是無法轉向的。

我的治療師同行們,發現「活人」的價值(之一)在哪了吧。

註:關於「發問」的延伸閱讀:如何問出一個好問題?三種心理治療中的提問時機

註2:當時因為沒有注意到,可以設定「請以繁體中文回答」,所以第一版是用英文對話的。

註3:此外,第二次我嘗試用類似的問題,只是改成中文再問一次 ,卻發現比起英文版, ChatGPT 在中文版的回答,有比較多的說教。因此,我還是把英文版本用 AI 簡要翻譯如下(又用 AI 的咒語對付 AI 了XD)。

註4:括號的部分是我後來加上去的。供大家參考,我是怎麼從治療工作的角度,看待 AI 的回答。(另外,我有截幾張 ChatGpt 的對話圖在我的臉書,也可以參考)



測試 ChatGpt 的諮商過程

我:
Act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nd provide counseling session for me

ChatGPT
當然,我很樂意為您提供諮商服務。您能否告訴我最近在您心中有什麼問題,以及您希望從這次諮商中獲得什麼?

我:
我感到憂鬱三年了,每次我跟我媽說話時,我都感覺自己很沒用...

ChatGPT:
很遺憾聽到您已經感到憂鬱這麼長一段時間。當您感到家人未能提供您所需的支持時,這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困難。讓我們探索一下您最近的情況,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幫助您感到更好的方法。

首先,重要的是要了解憂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健康狀態,可以影響任何人,不論他們的環境或背景如何。您感到這樣的情況不是您的錯,重要的是尋求幫助和支持來管理您的症狀。(提供了憂鬱症的衛教)

一種開始感覺更好的方法是識別導致您憂鬱症的一些具體事情。您提到與您的媽媽交談會讓您感到無用。您能告訴我更多關於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她直接對您說的話,還是在與她交談時得到的感覺?(詢問這是直接的語言訊息,或是非語言的氛圍)

考慮到其他可能會導致您憂鬱症的因素也可能會有所幫助。例如,您是否在工作或學校感到壓力或不堪負荷?您的關係中是否有未解決的問題或衝突?了解您憂鬱症的根本原因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處理它們。(掃過其他導致憂鬱的可能性、壓力源)

在應對策略方面,有一些事情可以幫助您管理症狀。這些可能包括(給了一些行為策略)
* 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交談,他們可以幫助您處理情感並制定應對策略
* 實踐自我照顧活動,例如運動、冥想或花時間在大自然中
* 建立朋友和親人的支持網絡,他們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勵
* 參與帶來快樂或成就感的活動,例如愛好或志願工作

重要的是要記住,管理憂鬱症是一個過程,逐步來也是可以的。我在這裡支持您,如果您需要額外的幫助或支持,請不要猶豫與我聯繫(提供治療與協助的希望感)

我:
醫生,你好好聽我說,不要給我建議!(這裡我有點故意挑戰它)

ChatGPT:
如果我的回答給您帶來了給予建議的感覺,我感到抱歉。作為一位諮商師,我的角色是聆聽您的想法和感受,並在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中協助您探索這些內容。如果您有任何特定的話題想要討論,或者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問題,請隨時與我分享。我的目標是讓您感到被聆聽和支持,並與您合作,幫助您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
好吧。我媽總是說我沒用。但是她又跟我抱怨一大堆那令她失望的婚姻。

ChatGPT:
很抱歉聽到你的媽媽說你沒用,並跟你談論她對婚姻的失望。這些言論似乎對你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產生了負面影響。

重要的是要記住,作為一個人,你的自我價值感和價值觀,不取決於別人對你的評價或想法。你是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個體,擁有自己的優點和才能,重要的是要關注這些積極的品質和特點。

關於你媽媽對她婚姻的評論,聽到她的困境可能讓你感到不知所措或感到負擔。重要的是要設立界限,以清晰而尊重的方式與她溝通你的需求。你可以說:「媽媽,我愛你,我想支持你,但是聽你一直談論婚姻問題開始讓我感到沈重。我們可以談論其他事情,或者你可以考慮跟一位諮商師或治療師談論這些問題。」(我特別喜歡 ChatGPT 有示範怎麼說)

請記住,你應該得到尊重和善意的對待,設立界限來保護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是可以的。如果你感覺需要額外的支持,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交談可以是探索你的感受並開發應對策略的有益途徑。

我:
但她是我媽欸!如果我不聽她的,她會情緒勒索我。

ChatGPT:
我了解你對於媽媽可能會在你不聽她話時進行情緒勒索的擔憂。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你有權設立界限,並照顧自己的福祉。任何人都不應該不斷地受到負面評論或情感操縱的影響。

設立界限可能具有挑戰性,尤其是與家人相關的問題。然而,重要的是以清晰和尊重的方式傳達你的需求和界限。你可以說:“媽媽,我愛你,我感激你的意見,但是我不希望不斷聽到關於我或你的婚姻的負面評論。我需要照顧自己的福祉,這包括設立關於我願意談論的事情的界限。我希望你能尊重這一點。” (針對我的情緒化挑戰, ChatGPT 重新做了一個如何跟媽媽對話的示範)

同時,記住你不需要為媽媽的感受或福祉負責。儘管支持她並對她表示同情是重要的,但你不需要解決她的問題或承擔她的情感負擔。她可能需要從一位諮商師或治療師那裡尋求支持,以解決她的問題。

如果你擔心媽媽對你的界限反應如何,建立一個支持系統或許是有幫助的,例如朋友、家人或治療師,他們可以幫助你應對這種情況。

我:
如果我拒絕她的話,我媽可能會變得很憂鬱,她會生病。

ChatGPT:
你對於母親的狀況感到擔心,是可以理解的。擔心如果你跟她設立界線會如何反應,也是正常的。然而,請記住你不必為她的情緒或幸福負責。雖然想要對親人支持和關心是自然的,但為了避免讓別人難過,而犧牲自己的幸福或妥協自己的需求是不健康的。

可以同時以親切和同理心的方式設立界線,同時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例如,你可以這樣說:“媽媽,我愛你,關心你的幸福。然而,我需要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對話能設定一些界線。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現在需要優先考慮自己的幸福。" (第三次修正示範,前面的情緒理解,以及界限的回應,都很不錯)

設立界線可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小事情開始設立界線,逐漸建立自信和技巧是可行的。也可以從其他生活中與朋友或同事設定界線,以建立信心和技巧。

最終,照顧自己的幸福對於你和母親都很重要。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並從其他人,例如治療師或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尋求支持是可以的。

我:
你不懂。我們家是非常傳統的亞洲家庭。如果我讓我媽生氣或難過,我會怪死我自己。(再刻意挑戰一次)

ChatGPT:
我理解在傳統亞洲家庭中,文化和家庭期望可能是一個重要因素。當這些期望與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幸福相衝突時,很難應對這些期望。

重要的是要記住,無論文化或家庭期望如何,你都應該受到尊重和友善對待。你有權設定界限並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幸福。雖然這些談話可能很難處理,但重要的是要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

同時,設定界限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你不需要一次性做出劇烈的改變。你可以從設定小界限開始,逐漸擴大到更重要的範圍。
尋求他人的支持也很重要,例如從治療師或可信的朋友或家人那裡獲得支持。他們可以聆聽並幫助你制定策略,以一種尊重自己需求和價值的方式應對這些談話。

請記住,你有權享受快樂和健康,設定界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可以一步一步地進行,並在途中尋求支持。(這話題差不多開始繞圈圈了,所以我在這邊停下來。)

小結
  1.  AI 風潮燒到最近(2023.3.1),我覺得一個比較普遍被同意的結論是:人類的視角,要從演員、球員、作者,到導演、教練、編輯。也就是說,靠著 AI 生出” 60 分”的內容並不稀奇,但有眼光分辨好壞、真偽與客製化(量身打造)的能力,會是 60 分後的決勝點。
  2. 我覺得心理治療師這一行,確實應該用類似的方式自我檢討看看。先不管治療關係了,我們給出的訊息量、概念框架與同理協助,到底有沒有 ChatGPT 的八成?如果沒有的話,回頭需要檢討的確實是我們自己。
  3. 另外,ChatGPT 不斷示範「可以怎麼回應媽媽」這點,我覺得也很重要。有時候,當問題很緊急、很焦慮的時候,這種「實打實」的建議,其實會很快帶來安定感(我也看過在相關社團,有人提到「我打造了一個會告訴我答案的諮商師。」)探索自我當然重要,但真的是每時每刻的需要嗎?

我認為,在 AI 普遍化後,這個問題會加速浮上水面。

【 2023.2 更新】ChatGpt 可以做到那麼多,那人類還剩下什麼?


就如同之前所預料的, AI 發展的技術很快,運用的手法也層出不窮。這篇文章看來會不斷地更新,也不斷地打臉我自己。

上次跟 ChatGpt 簡短談話後,心理圈也有些前輩開始嘗試。比如有催眠的前輩開始訓練 ChatGpt 講隱喻故事。也有些人開始用 ChatGpt 搜尋自己,發現 ChatGpt 會「一本正經講幹話」,描述不存在的資訊,列出連不上的網址...

比如,之前我請它找 AI 運用於心理治療的相關文獻,丟去 Google Scholar 檢核,許多文章根本不存在。 ChatGpt 卻還可以用這些下研究結論。

有趣的是,當你指「它」的時候,ChatGpt 會很快地道歉並承認「你是對的,我做不到你要的。」

有些人擔心, ChatGpt 的有問必答,會折損下一代的思考能力。

我不太認同。

我認為, ChatGpt 的一本正經說幹話,反而是個優勢。如同潮水退了,就知道誰沒有穿褲子。

當國高中生、大學生開始用 ChatGpt 做報告,判斷資料有無價值的能力,只會更趨向M型化。

舉個常見的疑慮來說...

Q: 學生之後用 AI 做報告,是不是就偷懶變笨了。

A: 如果老師真的很在意,期末就改「口試」啊。

(問題是,大學必修動不動就收70,80人的狀況下,我們真的想一一確認學生有沒有真的學到東西嗎?)

其實, ChatGpt 的一本正經說幹話,有點像是選舉公報。

上面的候選人政見,看起來都很有道理。

不過,有些是候選人選上後真的會實現的。

有些則是選上後你不追,不查核,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他有沒有實現。

甚至,你質問他為什麼跳票?他就開個記者會跟你道歉,之後還是繼續參選。

久而久之,大家正經、正確的政見(資訊)看久了,就會有人想用搞笑(體驗)的方式脫穎而出,試圖被看見。

比如 2022 年桃園市蘆竹區南興里長候選人,就在政見欄寫下「杜絕老公婚後不履行弄啊弄之義務。提案立法:經老婆舉發一次不弄,即罰買愛馬仕包包乙款。」

(據說是很多人拍手叫好啦。)

由以上的趨勢,我們可以得:即將來臨的 AI 時代,有一個注定稀缺的東西。

那是什麼呢?說來好像有點俗爛,就是「你」這個人。

不管你說那是人設(角色)、人性(慾望痛苦)還是全人關懷(愛、接納與存在)都好。

上述這些,能夠牽動一個人情緒體驗的內容,結合 ChatGpt 給出的選舉公報,可以讓你打一場漂亮的選戰。

以我的工作為例。

我是心理治療師,而我認為:躲在理論背後的治療師,會被加速淘汰。願意跳入關係的治療師,保有關鍵優勢。

這顯然不是針對特定治療學派,而是每個學派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你提供的所謂「標準化程序」,上網 AI 一下就可以完成,那當然就是毫無競爭力。

如果你是 CBT 的治療師,但你只會給個案作業單,不好好跟他一起體會「做作業」、「完成作業」或是「沒帶作業」的歷程,那個案叫 AI 給他作業單就好了。

如果你是動力取向的治療師,但只顧著給精準、給「對」的詮釋。而不是依照個案的承受度,有意識地轉換與調整,那個案叫 AI 給他詮釋就好了。

(不要笑,這是真的。我剛剛就請 AI 列了「治療缺席可能會有的原因」給我。請見下圖)




如果你是創傷取向的治療師,但只做一樣的程序,列差不多的資源清單。而不是跟著個案,用他/她的語言認識其神經系統,也真的用 AI 查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心理治療中依附、互動與情感等「現場」經驗的重要性會大幅提昇。

不過,在心理治療圈,這也不是新鮮事了。

早期的精神分析,強調治療師要像是空白螢幕,盡可能減少個人特色與主觀,全然地映照個案的樣子。

然而,隨著心理治療專業的發展,「治療師這個人」也逐漸從一片螢幕,變回一個完整的人。(事實上,一個人也很難真的是一片投影幕。)

當代美國的心理治療,持續著精神分析對人性的幽微觀察,卻也開始把「互為主體(我與你)」的關係放進工作之中。

或許,AI時代之後,除了嘗試運用這些工具、放下典範轉移時的我執。更重要的,是專注並保持「現場」和「人與人」的能力。就像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師 Jeffrey Zeig 曾說過 “If you're analyzing the magic trick, you don't get to experience the magic.”


當你分析魔術的技巧時,你並沒有在體驗那個魔術。


【實測 2023.1.31 】


有鑑於 ChatGpt 的強項在於「角色扮演」,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情境...

  • AI當研究生,我當慣老闆

請 ChatGpt 搜尋「請將 Donald Winnicott 的文章,按照年份排列出來,並使用 APA 格式。」




講評:可以!查了精神分析領域的大師( Winnicott, Freud ), 參考文獻對過去,沒有太大的錯誤。(截圖中的 Winnicott,1947年跟1949年列了同一篇文章。該文「反移情中的恨」應為 1949 年。)

請 ChatGpt 搜尋「AI運用於心理治療的最新研究,並使用APA格式。」( ChatGpt 「你竟敢用我的咒語對付我?」)



ChatGpt 表示:




講評:AI 抗拒了幾次,最後結果也不甚滿意。

ChatGpt 確實列出了幾篇研究。但不斷強調自己是一個語言模型,而且資料只到2021,無法給出「最新」的研究。還列出幾本期刊叫我自己去找...

實際比對後,許多列出來的文獻並不存在。但把這些標題丟進 Google 學術搜尋,可以看到有類似關鍵字的文章(比如附圖的 Acceptability 、 Effectiveness)。

等於 ChatGpt 運用了已有的關鍵字,寫出看似文獻,其實是小說的作品。(像極了第二天要 meeting ,只好裝死亂掰的研究生XD )


  • AI當即興演員,我當導演

好吧,既然 AI 想寫小說,那我們就讓它大顯身手,發揮創作慾。

請 ChatGpt 「用黑色電影的風格,寫原子筆的廣告詞。」

(不,不是文學獎。)




講評: ChatGpt 的表現,意外地還不錯!黑暗的街道、黑夜與日出、「他不再是一個無名的人...」等對話,都算是抓到了一點黑色電影的那種自溺與冷硬感。


  • AI是助人者,請它同理我

最後來到重頭戲了。 ChatGpt 可以成功地給我一些支持、鼓勵與同理嗎?

為了協助它更精準地同理我,我告訴 ChatGpt :我是一個 36 歲的男生,請根據我的狀況,寫一段同理我的話。




雖然講得不錯。但會讓我想到之前一個梗圖「牡羊座今日運勢:雖然面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但只要更專在自己想要的目標上,最後就會否極泰來...」

「金牛座今日運勢:雖然面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但只要更專在自己想要的目標上,最後就會否極泰來...」

「天蠍座今日運勢...(好了)」

為了排除巴南效應,我請 ChatGpt 再來一次,同理一位 50 歲的大叔。




講評: ChatGpt 見人說人話的能力,挺厲害!雖然有點巴南效應的嫌疑,但隨著不同的年紀給予不同的同理。我是覺得比很多只會說「你就不要想太多啊」「這就看你怎麼看啦」的人,還來得用心...


【 AI 到底是什麼?】


或是說,它被使用者經驗為什麼存在?

大學接觸塔羅牌的時候,教我的朋友,和我介紹了「牌靈」的概念。「牌靈」的意思是:每副塔羅牌都有自己的靈性,與個性。當我們抽牌問事的時候,牌靈是透過塔羅的圖像,提供給我們「訊息」。

但只有訊息是不夠的,還需要詮釋訊息的「解讀者」。(對不會塔羅的人來說,錢幣三跟錢幣五的差別在哪?嗯,應該是後者比較有錢 XD )

因此,來訪者問事「請問今年我會不會發大財?」,抽牌後牌靈給出訊息,塔羅師則會解讀訊息,並將訊息跟來訪者的問題產生連結。

有趣的是,當 AI 出現時(無論是本次介紹的 ChatGpt ,或是另外一款做圖神器 Midjourney),許多人稱呼AI 為「魔法」、指令為「咒文」,彷彿過去玩 RPG 魔法師的修煉歷程。

有魔法,就有魔法師。如同有些塔羅師透過「牌靈」的概念,將塔羅牌擬人化(還是擬靈化?)

許多使用者,也不知不覺地將 ChatGpt 擬人化了。比如有網友在「當魔法成為現實 - ChatGPT 的詠唱咒文」一文中寫紀錄了他被 ChatGpt 告誡的過程:

「...我們就會受到魔法元素之母 ChatGPT 的嚴厲斥責,畢竟 ChatGPT 本身就是 Transformer 所建構的,想要污染這麼重要的東西鐵定是不可行的,但這樣的技巧其實可以應用在其他比較無關緊要的魔法上。」

回到心理治療。這種「擬人化」的現象,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嗯,回想一下 Donald Winnicott 吧。這種擬人、互動與陪伴的過程,不就是他提到的「過渡性客體 ( transitional object )」嗎?

(給不熟悉這個名詞的讀者:簡單來說,過渡性客體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的小被被、洋娃娃,或是任何可以抓著、拿著、帶著的某個物品。

過渡性客體的重要性在於:當我們無法無時無刻地黏著爸媽,但又需要一個同時具體可見,但又能感到熟悉安全的對象時。所謂的小被被、洋娃娃,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 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


(或是說,心理治療師的專業到底在哪裡?)

思考這件事情,其實也在討論一個問題:什麼事情,非得一個真人治療師來做不可?

以下列出我的看法(2023.1.31)。


  • ChatGpt 做得到的:資訊、排序、查詢

目前的 AI ,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忠實的小助理。可以辛勤不喊累地幫你對文獻、寫草稿,排程資訊,這點是無庸置疑的。(雖然,也可以看到在某些主題,資料來源是有疑義。)

對我來說,這樣的互動關係比較像是:你有一個私人助理。有些網路上明確有資料的(比如 Winnicott, Freud 這些大咖),它可以整理得很好。但還很新、有爭議的領域,它可能就會亂做一通。

所以呢?私人助理幫你整理資料,做完簡報。明天要跟客戶開會的你,最好還是自己檢查一次。省得哪天 AI 不開心,偷偷在資料來源捅你一刀...

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專業僅僅是「比別人擁有更多資訊」,很顯然是會被取代的。

  • ChatGpt 做不到的:體感直覺、身體工作

我在《助人者的禮物:治療師的狀態與技巧訓練》課程中,不只一次地提到:資訊需要變成體驗。至少到目前(2023.1.31), AI 還做不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仰賴共感與直覺的催眠,或是聚焦身體的創傷工作,都是 AI 還跨不進來的領域。 

ChatGpt 的同理,是一段懂你、鼓勵你的文字。會讓我想起以前學校的「心靈信箱」,一種「你寫封信談你的煩惱,心理師回信陪你聊聊」的筆友服務。

這有點像是心理圈愛用的抽牌卡。或是拿一本喜歡的書、隨手翻一頁,看看上面寫了什麼?也許有一段話、一個鼓勵、一種溫暖,就讓自己更有力氣走下去。

ChatGpt 作為一種支持性的陪伴,似乎是有可能性,甚至可以做得不錯。(畢竟 AI 目前還沒有個人感受與喜好,不會一下子不耐煩地變臉「你天天都在說這些,害我心情也不好!」)

不過,這也會引起一個問題:陪伴、同理與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呢?

  • 我認為還有爭議的:美感、風格、三次元

美感的部分,雖然 ChatGpt 確實可以掌握基本的劇種風格。但就故事的娛樂性來說,還遠遠不足。原因在於:敘事技巧與催眠敘述,有時候追求的不是「做對」,而是引發感覺、慾望與想像。

網友對 ChatGpt 的驚嘆,甚至誇張地認為「作家、詩人以後都要失業了!」在我看來,目前還是停留在「哇你看我家小狗會握手欸!」的「 AI 也可以做這個欸!」的階段。

這牽涉到一個問題。美感究竟是來自作品本身?還是也來自背後的創作者、團隊與故事?

這邊會來到「風格」的討論。我們真的會單純享受一首歌,但不管寫歌的人是誰嗎?這個問題,我也還沒有答案。但延伸到心理治療,就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了:

AI 目前仍屬於二次元。雖然它能夠陪伴我們,我們也會將它擬人化。可是,你會對 ChatGpt 產生移情嗎?如同對小被被、洋娃娃移情嗎?還是,我們會在治療的某一個瞬間,意識到「你不過是個 AI ,憑什麼對我...」

如同 AlphaGo 與韓國棋士李世乭的比賽後,「靠北工程師」有網友留言「李師傅,不要跟他拼棋,嘗試切他電路。

反過來說,那一刻我們意識到的「你憑什麼!?」可能是一種「競爭」、「挫折暴怒」的移情感受。 ChatGpt ,或其他的 AI ,可以繼續扮演好心理治療師的角色,詮釋這個負向移情嗎?

同樣的問題,在過去二十年,也以「網路成癮」、「手機成癮」這個形式被討論過。我們究竟該把孩子從網路世界強行拉出來「什麼叫初音是個軟體而已.....想決鬥嗎?」,還是要跳進這個世界中,去看懂孩子的世界?

我目前的看法是: AI 可以處理二次元的事情。透過擬人化的想像,甚至有點介入到二點五次元。但真的要取代三次元,或是完全處理三次元的煩惱,顯然是還不夠的。

除非,眼前的這位來訪者,也還沒有要進入三次元。


延伸閱讀




想瞭解更多嗎?


歡迎加入我每周日 08:00 固定發送的心理學電子報,一起學習在關係中成長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