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情侶交往前,要問對方什麼問題?

 
作者:王家齊




我的答案是:不要用問的。
我這樣說,並不是要妳盲目地戀愛。
我瞭解,很多人在交往前列出一大張問題清單,是為了在進入親密關係前,更了解對方。這樣做,不是不對,但忽略了一個問題…
戀愛,不是面試。
以前相親還很流行的時候。兩個人約了家高級餐廳,坐下來對彼此淺淺地微笑,禮貌地打聲招呼之後,往往就是一連串的問題轟炸。
做什麼工作?(其實想問月薪多少?)
有什麼興趣?(想知道會不會太宅?)
對未來有什麼想法?(生幾個小孩?)
這一路問下來,「面試」完成後,愛情與浪漫都死了。
就算,妳真的想面試一個適婚對象好了。
回想一下妳進公司面試時,承諾考官的話,事後真的都有一一兌現嗎?或著,如果有參與過面試新人的場合,可能都體會過「面試時滿口承諾,錄取後通通沒有」的落差感。
所以,我不要妳用問的。是因為:戀愛這件事啊。用問的,是最笨的方法。
那,該怎麼辦呢?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人選之人造浪者》如何呈現了一位母親的智慧?

 
作者:王家齊



《人選之人造浪者》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台詞,出自翁文方(謝盈萱 飾)的媽媽柯淑青(陳季霞 飾)。
【防雷頁】接下來會提到《人選之人造浪者》部分台詞與劇情。雖然只有一瞇瞇。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很重視我要自己先看過劇情,不想被爆任何一丁點的雷。
甚至會想暫時封鎖所有PO心得文的帳號...XD
為求保險,還請先追完八集再回來看。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即興劇工作坊,為何要從圍一圈開始?

 
作者:王家齊




很久以前,我還是「替代役哥哥」的時候。其中一個業務,是在「高關懷班」帶課後團體。

所謂的高關懷班,就是每個班上導師最關注、同時也最頭痛的孩子們,集合在一起的班。

那時候,我學了即興劇 3-4 年,正處於「狂熱信徒」的階段。

意思是:到哪裡都想分享即興劇、推廣即興劇、帶即興劇。

高關懷班?當然也要來個即興劇囉!

如此天真的我,遇到了我(那時)短暫的團體帶領史上,最慘烈的一役...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再一次長大】大人的繪本:系列文章


作者:王家齊




什麼是大人的繪本?


溝通分析的創始人 Eric Berne 曾說過這句話「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當然,這不是在說,所有的父母都錯得離譜。

畢竟,所有的父母也曾被變成青蛙(或是,就這樣以青蛙的姿態度過了一生)。

後來,溝通分析長出了一個學派,稱為「再決定療法」。

(這現象,有點像是大家都跟同一個師傅學烤鴨怎麼烤。但出師之後,有人著重醬料好不好、有人關注鴨皮脆不脆,有人則是在餅跟蔥下功夫...)

再決定療法重視的,就是再一次長大

市面上有許多給兒童的繪本,告訴孩子:第一天上學、朋友不跟我玩、媽媽要生弟弟妹妹,可以怎麼辦?

但,市面上給大人的繪本,還不夠多。沒有人告訴這些大孩子:失戀放不下、職場被鬥爭、人生好像迷路了,到底該怎麼辦?

因為,我們都曾經被變成了青蛙。

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再某些時候,不自覺地用青蛙的方式過活。

「大人的繪本」這個系列,想要做到的目標是:跟著讀者再一次長大。

從青蛙變成王子、變成公主。

再從王子、公主,變成一個人...

也就是,變回我自己。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如何運用即興劇技巧,深化創傷治療的元素?

 
作者:王家齊




創傷,是心理治療中重要的主題。但,我一直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做,才是處理創傷?

帶著這個疑問,我參加了診所同事,陳弘儒心理師的《諮商室裡的療癒魔法》。課程中,當他分享了「創傷治療學派組合」這張簡報時,我眼睛亮了起來...

天啊,搞懂了。

課程中,弘儒列出了他常用的創傷治療學派,如下:

  • 催眠
  • 創傷知情
  • 心理劇
  • 完形治療
  • IFS內在家庭系統
  • SE身體經驗療法

每個學派,都有自己關注的焦點,與介入手法,像是:

  • 催眠
    • 深化資源、減低痛苦,強化與減低感官刺激
  • 創傷知情
    • 了解創傷運作的知識,提升理解與觀察
  • 心理劇
    • 替身技巧,暫時成為對方、感受對方所感
  • 完形治療
    • 轉換知覺位置,接觸、抽離與改變視角
  • IFS內在家庭系統
    • 部分(Parts)的外化、對話、整合
  • SE身體經驗療法
    • 神經系統、創傷反應的覺知調整

(註:當然,熟悉以上學派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個表並不精確。比如:心理劇的角色交換技巧,也是轉換知覺位置。或著完形也有誇大等類似替身的技巧等。以上,只是針對臨床運用時,快速提取技巧的分類,不是 Gerald Corey 那本書 XD )

更意外的是,明明已經開了兩班《助人者的禮物》。當我列出這張表,才發現「即興」之所以對心理治療這麼有幫助,是因為即興、戲劇訓練,正好涵蓋了上述功力,需要的內力...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永恆少年(五)永恆少年的成長之路


作者:王家齊




「成長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但是卻不變得憤世嫉俗。」 
  - Marie-Louise von Franz《永恆少年: 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長不大的男孩,有兩種人設


這是心理治療師 Robert Glover 在其著作《No More Mr. Nice Guy》提出的看法。

第一種人設,是「心虛壞小孩」。他們心中的吶喊是「我很壞」、「我很糟」、「我不值得被愛。」於是,他們努力地變成一個「好」小孩。討好、貼心、求認同,為的是掩蓋背後的「自卑」。

第二種人設,是「完美好小孩」,他們沒有那麼多黑歷史,但心中依然隱約懷疑自己是否夠好。為了掩飾這個不安,他們盡可能地做「對」每一件事情,搞懂所有的規則,絕不讓自己犯錯。就算被人發現了任何一個缺點,也會立刻表現出「沒問題,我可以改。」的良好態度。

永恆少年,有可能是沒自信的壞小孩。乞求另一半的認同,卻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的慾望、需要。他,也有可能是偶包重的好小孩。太害怕犯錯,於是很難討論交流。好像雙方意見不同,就會害他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長不大的男孩,會人設崩壞,通常是因為「明明有,卻不承認」的壞習慣。比如說: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鏡之孤城》拒學,是令人困惑的謎題

 
作者:王家齊




拒學,是令人困惑的謎題。而謎底,就在肉眼可及之處。

辻村深月的青少年推理小說《鏡之孤城》,描述了拒學孩子的奇幻旅程。

「戴著狼面具的少女,向七位從鏡子穿越而來的國中生宣布:這座城堡,藏著一把鑰匙,找出來的那個人,就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我不知道你會想到什麼作品。也許是:《蒼蠅王》、《大逃殺》、《魷魚遊戲》或是《今際之國的闖關者》?

總之,這顯然是一場爾虞我詐的生存遊戲。為了一把能夠實現願望的鑰匙,少年少女們將會露出黑暗的人性...

一開始,我是這樣想的。

(以下會透露本作品關鍵劇情,想要享受電影/小說的朋友,請看完後再來)

(另外,我看的是小說,目前還沒有欣賞電影劇場版,劇情「可能」會有出入)

(劇情防雷頁)(要開始爆雷囉)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心理治療中的即興】學即興,其實是學習風險管理

 
作者:王家齊




最近重讀 “Rehearsals for Growth: Theater Improvisation for Psychotherapists”(暫譯「成長的排練:給心理治療師的即興劇訓練」) 。作者 Daniel J. Wiener 是婚姻與家族治療師,也是戲劇治療師。他的太太,則是一位即興劇演員。
這本書,對即興劇與心理治療領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風險。

風險,是玩的必備元素


所謂的風險,就是你有可能在某時某刻經驗到情緒上的不舒服。比如感到自己做不好、覺得自己很丟臉、或是心中充滿指責的聲音腦袋一片空白等等。
我認為這點很有意思。由於創作性、體驗性的課程多半講求從「玩」開始,一開始多半是溫暖、有趣的感覺。許多人因此忽略了,「玩」本身也是有風險的。
甚至,風險也是玩的必備元素。​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永恆少年(四)當永恆少年走入了中年...

 
作者:王家齊




《關係攻略》的熊太行,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他說,美國社會普遍認知的「中年危機」是 40 歲。然而,華人卻更在意 30 歲。一個家族可以在小孩 30 歲以前「合法逼婚」。過了 35 歲,「什麼時候要結婚?」的聲音會逐漸地減少。

30 歲, 40 歲差這麼多。如果,中年的定義可以說改就改,中年危機真的存在嗎?

沒想到,熊太行又提問「一些人會在 25~35 歲突然沉迷於健身、跑步、潛水等各種以前沒有嘗試的活動...」

「如果沒有中年危機的話,又要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對中年危機的恐懼


我們對中年危機的複雜感受,就像開車時遇到超速照相。有些人好像沒被拍到,有些人則會收到罰單。雖然害怕自己會被抓到,卻總有一點僥倖地想「我應該是那個不會有事的天選之人吧?」

直到收了罰單,才又挫折又生氣地想「為什麼連這都要拍!?」

中年危機,是我們極力避開的恐懼。雖然,這句話聽來有點弔詭。如果「中年」是年紀、是時間、是人生必經的發展階段,我們又要如何避免呢?

這跟人性有關。面對未知的恐懼,我們會傾向不去想、不去談、甚至不去接觸任何會引發類似感受的事物。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感到安全。

然而,中年危機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吃的苦不夠?還是太脆弱?面對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能否思考人生....

 
作者:王家齊




過去我教即興劇的時候,曾經受邀去兩個資優班帶工作坊。

第一個資優班的老師,知道「讚頌失敗」的概念,很希望學生能夠有所體會。她是這樣跟我說的「我們的學生很聰明,但是也很愛面子。所以一次沒考好,就像是天塌下來一般...」

說到這,她張望了一下四周,像是要講什麼天大秘密似地,悄悄地說「...但是,這個班的第一名,只有一個。

第二個資優班的老師,知道工作坊會教「讚頌失敗」,課前擔心地找我討論。她是這樣跟我說的「我們的環境很競爭。雖然我也希望他們有些正能量。但學生的成績,不能說不重要...」

因為,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台灣老師/學生對「讚頌失敗」的擔心,我把話接了過去「...老師妳擔心,讚頌失敗會讓學生有藉口擺爛,對嗎?

老師點點頭。


思考,始於滿足與挫折


當代精神分析的巨擘之一,理論也是數一數二難懂的 Wilfred Ruprecht Bion ,終其一生在探討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思考?又如何從思考中得到知識?

他認為,被餵奶的經驗,是我們第一次經歷的思考。

【助人者的禮物】心理治療師如何從即興劇練習中,學會覺察個案的投射認同

 
作者:王家齊




投射認同,就是丟接球


精神分析的理論中,「投射認同」一直是個不容易懂的概念。原因很簡單:投射認同這個概念,所嘗試描述的經驗,有很大一部分是看不見的。
簡單來說,投射認同就像是「丟接球」。只是那個球,是「肉眼看不見,卻又會打到人的球」。
有上過戲劇工作坊的人,應該都對這件事不陌生。比如,在我帶領的即興劇工作坊中,一開始會讓學員練習拋接真的球。那些球有大有小,有軟有硬。
一開始,同學們多半很緊張。怕自己丟不好、接不到,或是被球砸到頭。
慢慢地,他們開始熟悉在丟球前,先確認對方的眼神,有沒有在看自己(半數以上的災難,由此而起)。或是學會調整自己的力道,丟出對方可以接的球。
當這個我稱之為「韻律」的現象發生了。我請他們把球還我,但要繼續丟接球。
沒有球,要怎麼做呢?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媽寶男為何這麼欠打?】失望追打的背後,是在一段關係中傷透心的兩個人...

 
作者:王家齊




脫口秀演員鳥鳥,曾講過一個段子「媽寶男這個群體非常奇怪。明明他們沒有犯法,但你總想制裁他。」有意思的是:如果媽寶男沒犯法,那是犯了什麼,讓他們被追打?

伴侶間的手足競爭

媽寶男,其實是「乖」的。在華人社會的普遍定義中,顧家、孝順、脾氣好,是好男人的三寶。偏偏,媽寶男這個「乖」,最後會變成別人眼中的「你得了便宜還賣乖(怒)」。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手足原則」。有兄弟姊妹的人都知道,爸媽雖然嘴巴說要公平,但終究是會偏心。原因在於:爸媽無可避免地,會把兩個孩子拿來比較。
只要一比較,有人好,就代表有人爛。同樣地:有人乖,就代表有人壞。
於是,媽寶男的「」之所以變成「你得了便宜還賣乖」,一方面的確來自媽寶男不常負責、不愛主導的壞習慣。另一方面,媽寶男身邊的另一半,也常常會經歷到如同「手足競爭」的衝突。
這也是許多遇到媽寶男的人,有苦說不出的怨恨與不爽「出門在外,大家都只看到你好的一面。」「我也為了你的面子,忍耐著不說不念你。」「回家對你不高興,就好像要你命...」
好人都給你當,我就得當壞人是不是!?
這樣的心情,是因為「第一名只能有一個」的模範生情結。
如同大金冷氣的廣告,小徒弟問師父,那兩個比相撲的人,到底在爭什麼?師父回答「他們在爭第二。」徒弟反問「第二,有什麼好爭的?」
師父說「因為第一,已經被決定了。」

有時候,制裁是在討愛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對媽寶男的制裁,其實是對他的不順眼。究竟,媽寶男讓人看不順眼的是什麼呢?(因而忍不住想踩他一下?)
媽寶男,常會激怒另一半的三種典型反應,我稱為「丟包三寶」。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媽寶男心理學】凡事都要問媽媽的意見,這樣的男人是孝順?還是愚孝?

 
作者:王家齊




先講結論


要判斷你的男人是孝順?還是愚孝?只有一句話:當他孝順的時候,還有沒有把妳放在心上?

若有,只是難兩全,那是孝。若無,還要找藉口,那是順。重點是「難兩全」,先生出面,不代表婆婆就會滿意—就像身為女兒的妳,也不見得能處理娘家的那個媽。

華人家庭的挑戰是:大部分媽媽,的確會抓著兒子不放。如果想像結婚了,媽媽(婆婆)就不存在,只有妳與先生的兩人世界。不是不可能,但要有家庭革命的心理準備。

所以,男人提到「我媽...」不見得真的就是媽寶,因為妳的男人,的確是妳婆婆的兒子。但如果男人用「我媽」兩個字,來指責妳、壓迫妳,或是拿妳出氣,甚至拿孝順當藉口,逼妳就範。

這才是愚孝的媽寶男。


撐不住壓力的媽寶男,正在溺水


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重點是:媽寶不是無時無刻都是媽寶,是在有壓力的時候才會成為媽寶...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一位心理師與 ChatGpt 的深夜對話...

 
作者:王家齊




你聽過 AI 嗎?昨晚下班後,決定與名為 ChatGpt 的 AI 進行一場對話。原因很簡單:有人說,ChatGpt 可以寫詩,可以發Email,還可以即興唱一首主題為「椅子」的日文歌。

那麼,AI 可以取代心理治療嗎?

這,就是這場對話的動機。


【 2023.2.27 更新】當 ChatGpt 扮演心理治療師...


會有這份更新,是因為看到了李勁華的貼文,提到正確使用 ChatGPT 在諮商的方式,他說「正確方法應該先向 ChatGPT 表明需要專業輔導,最簡單的 prompt 如下:”Act as a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nd provide counseling session for me,請以繁體中文回答”。這樣問法 ChatGPT 就不會以列表回應問題,亦會考慮用戶心理感受。」

我很好奇差異在哪,於是就開始了我的測試。

測試結論,三句話懶人包: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媽寶男心理學】我討厭他像個媽寶男,但又離不開這段關係,我到底該怎麼辦?

 
作者:王家齊




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吧。
是的,有時候,雖然不滿意、很痛苦、也想抱怨,我們就是會想繼續待在一段關係中...
不管那是因為恐懼、不捨還是沒錢。
如果,你選擇待在一段痛苦的關係,至少要學會如何處理、應對,讓自己能夠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盡量全身而退。(是個大工程!)

每個媽寶男背後,都有一個媽


首先,要學會的,也是這一系列文章反覆強調的:你要看見媽寶男背後總有個「媽」。你的男人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女性勢力」呢?
跟媽寶男交手,其實是跟他背後的女人(皇后)下棋。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心理治療不就只是在聊天嗎?為什麼收費這麼貴?

 
作者:王家齊




最近看到一個心理師前輩(我挺喜歡他的書),上節目被網友攻擊「心理師只是在聊天,還要收那麼貴?」前輩有點受傷。而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對這些留言,我會怎麼答?

我(有點沒禮貌)的答案是:做心理治療時,哪有時間聊天?


先談談,什麼是聊天?


先定義什麼是「聊天」。聊天,有兩個特色:隨意漫談你來我往

就像健身房的烤箱裡,總有幾位阿北,每天都來聊天。他們會記得彼此的名字,什麼時候來洗澡?也會關心對方小孩結婚沒,或是感嘆年輕一輩好像不愛生小孩...

不過,這些話題是「隨意漫談」的。沒有一定要解決什麼問題。當老男人們一同感嘆完現況「現在年輕人都不喜歡生小孩」。加上一句看似很有道理的金句「這個齁,就是看每個人怎麼想...

大家就心滿意足地散會了。

同時,阿北聊天是「你來我往」的。新年嘛,先是稱一聲老闆、恭喜發財、誇個幾句。然後對方一定回「沒有沒有,你們家才厲害...」

相互歐漏幾句後,才坐下來聊起生活的無奈。通常,難過的事不會講太久,講一講就會問起那你家還好嗎?(如果健身房可以喝酒,他們應該就會乾一杯,然後換手)

心理治療呢?

有些心理治療注重短期的「問題解決」,像是:找出心情不好的原因,因應憂鬱焦慮的方式,如果低潮復發了可以怎麼辦。

有些心理治療注重長期的「人格探索」。有點像照一面鏡子,深度了解自身煩惱的「根」。

比如:有些憂鬱焦慮不只是「病症」,而是自己的習慣、價值觀受到限制,使得憂鬱、焦慮容易上身。

以上,還沒有說到「家族系統」的處理。有些心理治療,牽涉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家人的互動,如何讓彼此不好受。

要做到這些,哪有時間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