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為何懂得人情冷暖,需要把人當人看?

 
作者:王家齊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有朋友問我「心理師好像都很會觀察人欸,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我的回答,乍聽有點奇怪「要學會觀察。就要把人,當人看。」

「把人當人看」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不要把人當神,另一種是不要把人當工具。我稱為「小狗現象」與「貓咪現象」。

會這樣取名,是因為網路曾流傳一個梗圖,是主人分別餵飯給小狗與貓咪。對此,小狗的反應是「主人餵我,他是神!」貓咪的反應,則是「主人餵我,我是神。」



小狗現象


不要把別人當神。這是因為,一旦把凡人「神格化」了,男神女神就只能崇拜,不能判斷。如同宅男會說「正妹放屁也是香的」。這在心理學稱為「理想化」,意思是「既然你是好的。你所有的個性、舉動與言論,也都是好的。」

父母是天,老師是神。情人是救世主,主管是父母官,都是一樣的道理...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好男人好女人的親密難題 》不當好學生,才能好好吵架

 
作者:王家齊




最近,跟診所同事討論諮商工作時,她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越是親密與靠近,羞愧感如影隨形。

起因是這樣的。我們發現,許多男人會在女人生氣的瞬間,立刻道歉。但真的問他為什麼道歉?真的覺得自己錯了嗎?這類男人會露出尷尬的笑容,承認「其實,我也不覺得我有錯...」

「只是她生氣了,我好像就應該道歉。」

事實上,女人也不是笨蛋。男人的道歉有心還是無意,她們心中多少有數。一旦男人的道歉,被發現是在敷衍。女人的反應,就會追打與索討。

最後,男人越逃越遠,想到另一半,壓力就大到不想管。女人越追越兇,卻也好哀怨,為什麼都是我在乎?


親密,如何變成了羞愧


親密,是一種靠近。靠近,是因為想要。因此,親密是一種慾望的展現。無論是想要擁有對方的喜歡、關注、身體、秘密,親密呈現了我們的慾望。

然而,慾望受到了挫折,就有可能羞愧。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三個不太直覺,但經驗證明有效的原則

 
作者:王家齊




最近,我家的蓮蓬頭漏水了,本來想說還好有備用的,換一個就好。當我裝上新的蓮蓬頭時,因為想一次弄到好,便自以為地用扳手鎖了好幾圈...

結果,蓮蓬頭上的橡膠圈,就這樣斷掉了!

我急著Google哪裡可以買蓮蓬頭,網友熱心列出的品牌、功能與價格比較,卻讓我更焦慮。因為,我只是想洗澡啊...

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就像是選蓮蓬頭。

這幾年擔任診所心理門診(初談)的工作,在初談結束,準備要轉介適合的心理師進行諮商時...
許多來訪者,會有點期待,又有點緊張地問我「萬一我的心理師不適合我,怎麼辦?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在Google連蓬頭時,一位PTT網友的熱心提醒:

「如果家中水壓偏小,請不要買有過濾或省水功能的連蓬頭。」
「…那些雖然看起來新穎,但可能會讓你在洗澡時,水變得忽冷忽熱...」
「水壓小的話,在五金百貨買120元左右,有細孔與三段式的連蓬頭即可。」

選擇適合的心理諮商,也是這樣。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平平都是人!?男女大不同,到底在不同什麼?

 
作者:王家齊




同樣是人,在不同的結構(空間)、不同的世代(時間),就會遇見不同的難題。
華人女性的成長,像是一條才轉過彎,突然就陡峭起來的爬山路。相對來說,華人男性的路看似平坦。卻是一踩空,就跌到萬丈深淵的懸崖路...
於是,女性的議題是「越過山丘」,男性則是「面對墜落」。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媽寶男分級表】改變媽寶男會有多難?要看他們有多黏...

 
作者:王家齊




輕度:有些男孩,只是沒機會好好長大


輕度的媽寶男,是還沒有機會好好長大的男孩。他們有時候顯得幼稚、不夠男人,只是因為缺乏指導者。可以把這樣的「媽寶」行為,想成一種壞習慣。當妳提醒他的時候,他會注意到、會抱歉,也會有動機、有興趣想要改。

只是,壞習慣就跟減肥一樣,站在鏡子前面捏出腰間肉的時候,會發誓「好,我再也不吃宵夜了!」然而過了幾天,發現只吃低 GI 便當裡的五榖飯跟青菜,實在太苦了。這份決心,就慢慢被淡忘...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壞習慣需要「時間與毅力」,最好「一次一點點」,也要「有容錯的空間」。用減肥來說,就是要以半年為單位慢慢減,別整天想著速成,結果變成泡芙人。如果每天晚上會來一塊雞排,就從七天改成三天,不要發憤圖強只吃低 GI 。最後,如果半夜忍不住開了一包洋芋片,就是開了。別把自己怪到死,然後就此逃避減肥計劃...

減肥如此,媽寶男的改造計畫亦如是。

觀察點

如何辨別男友是輕度媽寶男呢?記得我們說過「媽寶男不是一個人,是一段關係。」輕度的媽寶男,是願意處理關係的(妳跟他、他跟媽媽、他跟爸爸),只是還不太熟練,或是老毛病常犯。因此,可以參考以下指標: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男人的倔強,是害怕再也不能變強 》恐懼與丟臉,如何讓一個男人停止長大?

 
作者:王家齊




他不是我第一個遇到,遺失了人生的男人。

男人喜歡看七龍珠,小時候跑操場,學悟空在雙腳綁了沈甸甸的沙袋,跑沒幾圈腳就扭到。

回家被媽媽罵了一頓,問他幹麼搞這些有得沒有的,他記得自己不服氣地頂了一句「我在特訓...」

有一天,我就會變強了!

但他終究沒能得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時光屋(那是七龍珠裡,可以濃縮時間,「屋內一年,人間一天」的特訓設施)。

他在學生時代,嘗試過加入球隊,卻總是不被教練喜歡,也不知道一群男人聚在那看妹、講垃圾話,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他想,也許我的特訓,我的夥伴不在這裡,是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只要找到夥伴,變得更強,就能遇見我故事中的女主角…

於是,當大學同班的女孩怯生生地告白時,他感到混亂(就這樣?我什麼都還沒做,這樣就行了?),來不及想清楚,就答應了對方。

他們約會、做愛、同居、訂婚、爭吵、分手、又重修舊好…

他仍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時光屋。

出社會後,出於消遣也為了合群,男人跟著同事下載了手遊。

角色的等級不斷提升,遊戲裡的男女主角在花海中接吻,男人看著 AV 呻吟的女體,一邊讓角色升級,一邊厭惡自己...

男人覺得自己的人生遺失了。

「我根本還來不及變強,就已經長大了...」男人把臉埋在雙手之間,不讓我看到他在流淚。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台灣女子圖鑑 》那些年,總是愛上媽寶男的女人們...

 
作者:王家齊




2018年,我從行動心理師(到處跑)轉為投入診所工作後。一開始,最常遇到的來訪者,是大概20-30歲左右的女性,談的是失戀、伴侶選擇與要不要結婚?

這樣的主題,多半是女生自己一個人來諮商,但講的都是另一個不在場的男人...發現這件事後,我開始在諮商室擺入第三張椅子(只是,因為她的男人沒來,那是一張空椅)。

然後,我跟來訪者開始討論,她身上的什麼特質與習慣,與那個空椅上的男人,形成了相愛相殺的「愛到卡慘死」。


愛上媽寶男,為何會「愛到卡慘死呢?」


媽寶男的主要特徵是:陰柔、貼心與軟爛。

就好的方面來說,能夠聆聽女人感受,又能聽懂那些幽微想法的男人,簡直是天菜。

就壞的方面來說,缺少了適度陽剛的男人,傾向迴避衝突,也就閃開了「把話說清楚」的責任。甚至,他們會用無止盡的「討論」、「溝通」與「聊一聊」,與另一半陷入漫長的思考迷宮...

也許一路聊到半夜天明,雙方眼眶都是淚水(陰柔面在此大大發揮),但回過神來—

什麼進展都沒有。

簡單來說,媽寶男是「大一點的孩子/永遠都管不了自己」(陳昇《關於男人》)

於是他們不會處理關係,無法負起責任,也就無法面對與戀愛一體兩面的「過生活」。同時,來自另一半的某些特質,又吸引、強化或是放縱了媽寶男的「不要長大」。

於是那些不知是否該步入婚姻的女人,在諮商中感嘆著「我怎麼又遇到這種男人?」「我是不是該去拜月老,求正緣?」

其實,這並不只是命運,而是性格決定了命運。


什麼樣性格的女人,容易被媽寶男吸引呢?


讓我們來看看,容易愛上媽寶男的《台灣女子圖鑑》。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只剩下器官的我們》金孫與他們的姊妹,如何失去身體,成為工具?

 
作者:王家齊(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某些傳統華人家庭,會有「生男孩」的期待,於是各種偏方或施壓隨之而來...

甚至,不生到男生,絕不罷休。

於是,這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家族氛圍:那些在「金孫」之前出生的姊妹們,其實是不被這個家庭期待,甚至是讓家人失望的存在。

編劇簡莉穎,曾寫過一個劇本《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這裡的 Brother 就是那位「小弟」,他自然地認為父親的賓士車是留給自己的。

而三姊妹即使有生活家計的苦惱,也擔憂弟弟的不長進,仍需壓抑自己的生活,成全小弟。

然而,就因為Brother 已經被慣壞了,成全放縱的下場,卻是讓家中的資產(無論人力或車子),逐漸被敗壞...



被工具化的男男女女


在華人文化中,女人的身體,很常是被工具化的,比如說:老一輩會看媳婦屁股大不大,因為「大的會生」。這時,媳婦的用處是「屁股」。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男人也是被工具化的...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大家都在討論媽寶男,難道就沒有媽寶女嗎?》母女糾葛,其實比媽寶來得還複雜...

 
作者:王家齊




Dcard討論「媽寶」的文章中,多半是女生發文,抱怨男友或先生的行徑。

不過,在眾多女生的討論串中,倒是有一篇男生發的逆風文,吸引了我的目光:

你們都在討論媽寶『男』,難道女生就沒有媽寶嗎?

我的回答是:女生當然也可以是媽寶。但母女糾葛,要比「媽寶」還來得複雜...

男人愛面子,卻失去了裡子:身為男人與他的伴侶,千萬別踩的兩大地雷

 
作者:王家齊




當我開始寫男人心理學這個主題時,許多女人聽到後的第一反應是:

先左顧右盼,確認旁邊沒有兒子、先生或男同事,才如釋重負地對我說「你寫這個很好...」

因為,我們家那個男人,真的好愛面子。


好啦,那到底什麼是面子?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為何不存在的父親,養出了一個世代的王子與公主?

 
作者:王家齊(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一個心理治療師版的童話故事


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面對華人家庭的情緒勒索》為什麼只有劃清界限是不夠的?


作者:王家齊




情緒勒索在華人社會特別有用,是因為有兩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是:沒有人想要當壞人。

所以告訴對方「你嚇到我了」,「你這樣讓我心很痛,讓我心很寒」,這類把對方擺在「加害者」位置的行動,永遠是很有用的一個做法。

反正嘴巴長在你身上,感受由你自己定義,被勒索的一方定是百口莫辯。

就像電影《少林足球》的台詞「裁判、助理裁判、加上主辦、協辦所有的單位全都是我的人。怎麼和我鬥?」


第二個關鍵,與華人的面子、羞愧感有關。

其實,羞愧感不是華人的語言,「丟臉」才是。

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為「臉」跟「面子」是我們文化很特別的體驗。

華人家庭,會用「你真不要臉」,「你丟我們家的臉」,「你讓我沒面子」這種話,透過羞辱來勒索對方。

西方心理學談論羞愧感,主要說的是:脆弱被看見的風險,以及害怕自己被大家排斥在外的危險(在遠古時代,我的部落不要我,基本上就死定了。)

然而,在華人文化,這說法有點隔靴搔癢。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爸爸去哪兒?》為什麼我們這一整個世代,都在尋找不存在的父親...


作者:王家齊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




最近,在診所心理師的定期聚會中,同事提出了一個觀察:

我們這一整個世代,都在尋找『不存在的父親』。

為什麼父親會不存在,我們又都在找父親呢?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拒絕媽寶,嫁給孤兒,感情問題就解決了嗎?


作者:王家齊
 



為了撰寫媽寶這個主題,我在Dacrd潛水爬文許久。最近,看到一篇很特別的提問「我老公的爸媽很早就離婚,他很獨立,也很少跟父母聯繫...」

「請問,嫁給孤兒老公的我,是不是中了頭彩?」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交往是浪子,結婚變孝子」真想處理媽寶問題,為什麼不能只說「他是媽寶他很噁」?


作者:王家齊




在 Dcard 討論媽寶的文章中,有一位網友感嘆「交往時天天不回家找我打炮,結婚後搖身一變成了大孝子。

何解?

如果用人格的角度來解,就會覺得這個男的他很噁,他很渣,他很沒用。但這種分析除了出氣,其實沒辦法養成觀察力,那就有再次遇到噁男的風險。

如果從「階級地位=最舒服的做事方式」來想,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他們不是壞,而是懶。


有時人不是壞,而是懶


這個想法,靈感來自以「阿姨學」聞名的劉仲敬,他在《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家有青少年》為什麼妳不該隨便闖入兒子的房間?(下)

 
作者:王家齊




在諮商室跟父母工作時,最常聽到的一句嘆息是「我們小時候,也沒有這些(問題、要求、東西)啊。」這點,我很有感。

剛出道做心理師時,總是幻想著「我也打過電動啊,我一定能當孩子王!」沒想到,我國中時打的是一次十元的97格鬥天王,還要跑去百貨公司十樓的湯姆熊。

我遇見的孩子們,玩的是 iphone 上的手遊,吃飯、坐捷運還是等諮商,滑開解鎖就可以開一局...

這才驚覺,我也過了35歲,跟來諮商的「父母」,早就差不多年紀。


青少年的房間,隨著網路改變


跟Amy討論「青少年的房間」時(趕緊翻一下基本資料,發現Amy也38歲了),我們發現最難解的問題是:

智慧型手機興起十多年,大家人手一機的時代,「房間」的概念正迅速改變...

也讓「做父母」這件事,快速變難。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家有青少年》為什麼妳不該隨便闖入兒子的房間?(中)


作者:王家齊




上一集最後, Amy 有點擔心地問我「...我也理解青春期的男生會有性方面的好奇,那我是要任由他在房間做那些事情,還是乾脆鼓勵他交個女朋友?」

我故意開了個玩笑「欸欸這位太太,就算你兒子再帥,女朋友也不是說有就有啊!」

Amy 也笑了「對啦,搞不好是男朋友齁。」


青春期的情慾分裂


我繼續解釋給 Amy 聽:重點不是兒子要不要交女朋友,關鍵在於:有些青春期男孩的情慾,會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跟性愛、慾望與征服有關,另一部分跟喜歡、溫暖與照顧有關。

比如說,如果我們仔細看 A 片的劇情(特別是拍給男生看的),會發現裡面很多題材不只跟「性」本身有關,也跟「權力」有關。比如說SOD的時間暫停系列,其實在說的慾望是:如果這個女生可以完全任由我擺佈,那會怎麼樣?

我跟一些青少年談過他們在看的 A 片,有些人會承認:雖然一方面好奇想看,也會打手槍,但另一方面,也會覺得 A 片裡面的女生很髒。

倒不需要太急著把這裡的「髒」看成厭女。這些男孩在經歷的,更像是一種分裂造成的矛盾感—也就是說,對這些青少年來說,他要怎麼去想 AV 女優這樣的女人?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家有青少年》為什麼妳不該隨便闖入兒子的房間?(上)


作者:王家齊




「我兒子上國中以後,每天放學就關在房間裡,也不知道在搞什麼東西...」

這是Amy的第一個小孩,全職媽媽的她,正在調適「家有青少年」的難題。

「有一次我還在他手機上看到 A 片,他竟然加入那種亂七八糟的Line群組,我就問他你在看什麼?結果他竟然還跟我生氣,說我不應該偷看他手機...」

「心理師,你覺得我兒子是不是有情緒問題啊?」

我對Amy說「你兒子青春期了,這是父母開始要學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時候。」


為什麼兒子的房間不能隨便進去?


青春期,是一段又煩又難的時期。

青春期的煩,是小孩需要你幫忙,又不要你管。一位和青少年工作的朋友形容得好「中二就是堅持想當大人,但根本還是個屁孩的階段。」

這跟孩子的發展有關。青春期孩子的理智腦還沒有完全成熟,多半是以情緒腦為主導(研究發現,理智腦大概要到二十歲才會成熟,而且有越來越晚的趨勢),但孩子的身體已經長得像個大人了。

青春期的難,是父母要學會,對這樣令人擔心的孩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兒子進到了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祕密。

因此,青少年開始需要自己的房間,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讓爸媽知道的。反過來說,爸媽也不能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就算你是善意地想要幫忙整理,還是擔心兒子整天不知道在房間幹麼...

你可能會發現兒子不想讓爸媽知道,也不可以讓爸媽知道的事情

比如說,當你闖進去,萬一看到兒子在打手槍怎麼辦?難道你要板著臉叫他不要打手槍,還是「開明」地說沒關係繼續打?兩個作法看起來都會很奇怪,因為怎麼反應都不太對勁。

原因在於:這是兒子的祕密,父母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聽到這,Amy跟我抗議「可是我兒子以前跟我無話不談,學校發生什麼事情都會跟我說。萬一他是被朋友帶壞了,難道我要放任他不管嗎?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查甫郎千萬不要只剩一張嘴...」婚後夫妻的性與愛,究竟該何去何從?

 
作者:王家齊




英國作家 Sheridan Simove 出版過一本書《男人除了性還會想什麼?》,登上了亞馬遜暢銷排排行榜。當你打開這本書...

你會看到200多頁的白紙。

身為心理治療師,我在想的是,那些婚後無性的男人,如何度過兩百多個空白的日子?


當太太成為母親


對許多男人來說,結婚生小孩後,家裡有一個難以啟齒的改變:老婆不見了。老婆變成了名為「母親」的生物。

畢竟,兩歲以前,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極度緊密。父親突然從「正宮」被貶為「小三」,太后娘娘每晚就是不來翻牌子...

這也不能怪女人。英國精神分析學家Winnicott指出,母親有個本能,是在小孩出生後的一段時間,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在孩子身上,彷彿跟小孩融為一體,甚至像是通靈般感受到小孩在跟自己溝通...

這不是生病,這個「能力」通常也會在孩子出生後幾個禮拜消失。但顯而易見地,在這個階段,小孩會是媽媽的第一位,老公最多只能擺在第二位。

當太太成為母親,做為父親的男人,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被排斥感。親密如此,更不要說是性愛了—新手父母常有的感嘆是「累都累死了,哪有力氣做愛。

於是,當男人打開了《男人除了性還會想什麼?》這本書,發現裡頭一片空白...


男人會怎麼做呢?


很多時候,什麼也不能做。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談戀愛,為何總是鬼打牆?》別讓愛情的冰與火之歌,成為感情路上的悲歌(下)

作者:王家齊




小貞與男友爭吵時的一追一逃,就像是冰與火之歌...小貞焦慮玩火,男友冰冷以對。

冰火九重天,會激化彼此的不安,造成雙方相互折磨,又愛,又恨,又痛的後果。


冰火九重天的後果


(如果你還沒看過上集,歡迎先點我了解。)

玩火讓小貞有感,但玩過頭,就會燒掉整間房子。

小貞告訴我,有一次她又不小心說了「好啊不然就分手」,結果男友竟然冷冷地說「那就分手啊」。嚇壞了的她,整個人攤在地上,抓著男友的衣角,求他不要離開...

男友的沉默,也是一種冷暴力,而且特別地暴力。因為當你沉默的時候,對方知道你不開心,卻不知道「你在不開心什麼?

沒有答案是很煎熬的,偏偏冷暴力的人又不會主動給答案,這促使小貞的不安之火燒得更旺,終究也讓男友自食其果...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談戀愛,為何總是鬼打牆?》別讓愛情的冰與火之歌,成為感情路上的悲歌(上)

作者:王家齊




小貞覺得她的愛情總是在鬼打牆—不,或許更像是鬼抓人。

熱戀期三個月過了以後,小貞跟男友開始為了小事吵架。兩人的吵架像是鬼抓人,小貞從變臉、質問到尖叫,男友總是沉默、解釋、沉默...最後,兩人邊哭邊抱著對方和好。

「其實,每次吵架的理由也都差不多為什麼看到他的臉,我就好生氣?」小貞困惑地問我。


不安全感,讓伴侶玩起鬼抓人


「會感覺到鬼打牆,是因為你們正在經歷愛情的『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

我告訴小貞:談戀愛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親密關係=吸引力+安全感。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有一種時差,叫「從戀愛到交往」

 
作者:王家齊




一位來諮商的男人告訴我:結婚後,回家面對太太小孩,要比跟老闆 1 on 1 壓力還大...

好像怎麼做都不對。

當男人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做,對方好像都不會滿意時—他先是檢討自己、然後忍耐、然後逃避...有一天,當對方又指責自己沒做好時,他突然暴怒地大吼「你到底要我怎麼樣!?

雙方都嚇壞了。

我告訴那男人「這不是你以為的情緒控管有問題—事實上,你的問題是你太控制你的情緒了,所以最後才會失控。」

你的暴怒,是你忍受不了之後的反擊。


有一種時差,叫作「從戀愛到交往」


會有這現象,跟戀愛文化有點關係。以前聯誼抽鑰匙(作者是否暴露年紀?),多半是女生抽男生的機車鑰匙,意味著男生會騎車載女生去玩。

就算是現在的交友app,也是男生付費才能認識女生,或是可以送小禮物等互動。

這樣的文化,教會了男生一件事—我要投其所好,對方才會選我

於是,男生被鼓勵成為獵人。他們在戀愛時積極活躍,交往後就不再講究。也許是因為獵物到手了,就不用再打獵;或許是他們學過如何追女,卻沒學懂如何親密。

從戀愛到交往,就像從美國飛回台灣,需要調時差。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別讓親密交流變成催交作業》從戀愛到交往,你需要留意的心態調適

作者:王家齊




很多年前,我參加了一個伴侶成長課。這堂課鼓勵夫妻共同出席,儘管兩人相處會吵嘴,教室中最落寞的,還是那些另一半不願意來的同學們...

課堂有位女同學,終於在課程第二天把老公叫來。

老師問他「為什麼來上課?」,他只是淡淡地說「她叫我來,我不能不來。

後來,我們再也沒見過她的老公。


別讓親密交流變成催交作業


許多渴望與另一半親密的朋友,上完成長課程後,會積極地想要跟對方「分享」像是:我語言、講自己的需求,或是最近的高點與低點(High & Low)。

可惜的是,另一半的反應常常不佳—輕則配合敷衍一下,但兩個人都知道這不好玩(當然也就不親密),重則對方露出「這三小」的表情,反而是兩個人吵起架來...

當來訪者跟我抱怨對方的反應時,我常會做這個比喻: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36歲心理師看《福是全家福》的教養體悟:青春期的父子,總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親密


作者:王家齊 




在美劇《福是全家福的福》中,39歲的爸爸 Frank 有三個小孩,最大的兒子 Kevin 正值青春期。兩個男人總是互看不順眼,講沒幾句就要幹譙對方。

當時,媽媽 Sue 正在發展自己的事業,又要分神帶小妹去參加電視秀,也是焦頭爛額。但,這還不是最糟的—

夫妻倆收到警局的通知,Kevin 跑去商家偷了一箱酒,結果連店門都還沒推開,就被逮到了!

當我看到這段劇情時,好佩服編劇的觀察力—這正是心理師在學校工作時,幾乎每學期都要遇到的狀況!


出包兒子呼叫新手爸爸


工作小孩兩頭燒之下,Sue 對老公下了最後通牒,要 Frank 用父親的身分,好好跟 Kevin 談一談。他們的對話如下: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做父親的兩難》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只有包容是不夠的?

 
作者:王家齊




真的可以這樣玩嗎?」腦中浮現這句話時,我正在西西里島,以工作坊助教的身分,與一群來自非洲的青少年移民工作。

這是下課時間,一群大男孩,圍著酒吧常見的桌上足球臺。他們大吼大叫地拍打桌子,猛力地轉動兩邊的把手,試圖把球狠狠踢進對方的球門。

我被一位來自埃及的15歲男孩,招手叫去組隊。

我玩得很差,運球都運不好,偶爾還會不小心把球踢回後場,儼然一個豬隊友的樣子。但我的隊友氣勢長虹,連連踢進不少球,我們就這樣一路贏下去。

沒多久,我發現「隊友」的技巧—他會在對方踢球時,拉著自己的兩組把手,用一個微妙的力量搖晃球檯,讓球往對我們有利的方向跑...

老實說,當我發現他這樣做,第一時間是有點慶幸的。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失落的父親,疏離的兒子》為什麼男人無法親密,又渴望同儕認同?

 
本文作者:王家齊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飾演皇帝的周潤發,對兒子周杰倫說了一句話「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這一句話,說清楚了父子關係的愛恨糾葛。

事實上,這部電影是一齣典型華人家庭 + 伊底帕斯(戀母弒父)的大悲劇。

許多男人以為,只要成為天下霸主,一國之君,人生就完美了。就連小時候玩光榮出的「三國志」系列,勝利條件也是統一天下—把地圖上所有城池都插上自己的旗幟,就對了。

然而,男孩們(包括我)好傻好天真,沒想到一件事—就算天下是你的,你家還是有妻小。於是,許多四處征戰的大將軍,回家後無法也無力親密,便有了電影中周杰倫的角色「為母出征,謀反老爸」的家內悲劇。

缺席的父親,帶來家庭的悲劇。


不會玩的父親


不會玩的父親有兩種,一種是皇帝,一種是少爺。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永恆少年心理學】他的女神崇拜,為何終究會幻滅?

 
作者:王家齊




「當時的我,終日煩躁,盲目地勞動,然後就這麼邁向死亡。我以為,這就是我的餘生了吧。」那男人說。 
直到有一天...「你知道白頭鷹求偶的時候, 雙腳會在空中交纏,一起旋轉往下墜嗎?那就是墜入情網...」那女人說。 
                                                              《愛情,突如其來Over the fence》


永恆少年崇拜的是女神


永恆少年,終日在紅粉知己、約炮軟體與動漫電影中尋找女人的形象—而那終究不是一個凡人女性。也就是說,永恆少年的情感和慾望,並不是指向一個真正的女人,而是朝向那個人背後的「女神形象」

這裡說的女神,並不完全是IG,抖音上的網紅女神(雖然,娛樂產業的確會以此形象包裝某些藝人。)永恆少年對女神的崇拜,其實是在尋求「帶有母性的女神」。並不只是依戀「母親」,而是依戀神格化的「母性女神」。

之所以有這樣的「神化」,是因為永恆少年渴望自己的一切被包容。同時,他也期待女神能夠大方給出一切,讓自己能夠在愛情中得到救贖。


永恆少年眼中的「女神」


說了這麼多,這非凡人的「女神」,到底是什麼?

回想這樣一個女性,也許是電影、戲劇或動漫中的某個角色,或是在某個口耳相傳的故事中,也許是你自己的私人記憶裡,曾經遇過的一個女性—


她無畏無懼,能夠大聲地以自己的信念對抗這個世界。

她充滿詩意,總在枯燥乏味的路上,欣賞美好的細節。

她積極連結,可以遇見那些躲在黑暗中的人們,開口邀請他們走進自己的世界...


還有很多形容詞可以描述這樣的女性:古靈精怪、溫柔包容、優雅自在等等。與這樣的女性相遇,會為渴望世間美好的永恆少年,帶來一種魔幻的美感,體現一個美麗的瞬間,以及更重要的是—母性女神的出現,拯救了,接住了,也連結了對於世界感到失望而冷漠的少年

在許多影像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這個形象(當然,在好的作品中,你也會看到她們的雙面性,甚至是她們心中的「永恆少女」原型—有機會,我們再來聊聊。),以下舉幾個我喜歡的例子:

《阿甘正傳》的Jenny,《成名在望》的Penny Lane,《愛情,突如其來》的田村聰,《晚安布布》的愛子,《大話西遊》的紫霞仙子(或是大部分周星馳電影的女主角)。

《愛情,突如其來》(英文片名更有有意思:Over the fence)的田村聰,一個想要變成鳥的女子,手舞足蹈地說著鳥類求愛的習性,無視旁人的眼光,投入在自己的世界中。

《成名在望》的 Penny Lane。當隨著樂團巡迴採訪的14歲男孩,因為他媽下了最後通牒(擔心他跟著搖滾樂手吸毒),而在樂團小巴上告訴Penny「我必須回家一趟( I have to go home. )」時,Penny望著他,說:


你已經回到家了( You're home. )


更別說大部分周星馳電影的女一了。武志紅在《巨嬰國》一書討論過星爺的電影與命運劇本,他是這樣描述的:


...愛的絕對證明,在《長江七號》中表現得最極致,那就是,無論我怎麼虐待你、攻擊你、拋棄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你都一如既往地深愛我。也就是說,我將我人性中一切醜陋盡現於你身,而你對我的愛毫不動搖


那是一種永恆的形象,會帶來很大的觸動—那種打從心底被感動,覺得超越了日常生活的震撼...

但是,日子還是要過。

永恆少年拒絕體會日常的苦澀。他們害怕被束縛,害怕被定型,也就是害怕自己的「可能性」消失。之所以尋求女神,是因為與女人待在真實的關係中,需要面對生活磨合帶來的痛苦,以及背後深層的恐懼...「如果我選擇了她,而我的人生就只是這樣了,那怎麼辦?」

因此,「女神」只能被放在若即若離的位置。永恆少年們多少也清楚,真的投入到人世間的親密關係,這種女神感的想像就會被生活消磨殆盡。女神感的破滅,將造成兩種結果,解離與轉身


解離


永恆少年傾向把「理想的女性」留在安全而有美感的距離:電影動漫、曖昧浪漫,或是紅粉知己—這倒不是說永恆少年不渴望女人的肉體,他們並不吃素。

永恆少年會想實現他的陽性氣質,但他的陽性氣質是解離的,是理想化的,是充滿幻想而不切實的。其實,他們不知道如何在生活、在紅塵、在肉身層次,以陽性的樣貌與女人的陰性特質相處。

他們對於女性的熱情,多半留在那遠遠欣賞、讚嘆與描繪的層次—正向運用的話,那是創作的熱情與泉源。然而,那也意味著他們習於被動等待,等待女神自己來到身邊。或是乾脆以一種抽離的姿態,把自己隔絕在世界之外。

如同我一位來訪者的感嘆「一切如此美好,但我不在其中。

有時也會產生分裂:一方面遠遠地欣賞女神,彷彿那是純淨、無性,只有「崇敬」的女神。另一方面則把「骯髒」的性慾望投射到AV女優身上。

這帶來一種情慾能量的矛盾:曾有來訪者說過,我覺得演AV的那些女人很髒,但我卻是對著她們打手槍...於是在慾望消退後,我覺得自己也很髒。然而,當彷彿女神的女人來到生命中,他的身體彷彿僵住了,甚至找理由說服自己遠遠地欣賞就好

就算女人採取主動,他們也很難真的做愛。因為「骯髒」的性慾似乎不該污染了女神—他們的關係因此變得單一而無趣。更糟的是,這些不能玩的慾望,又讓他帶著罪惡感,回去對著AV打手槍。


轉身


《男人的四個原型》一書,是這樣描述永恆少年轉身的原因。


「...就像所有不成熟的能量,只想存在。他不想做實際跟一個凡人女性結合要做的事情,也不想處理親密關係裡會牽涉到的所有複雜感受。他不想負責任。」


永恆少年無法面對失望,無法面對挫折,也就無法負責。

「轉身」的永恆少年可以很殘酷,像是翻臉不認人那樣無情。由於永恆少年如兒童般好奇、藝術家般細緻的正向特質很討人喜歡,當他們展現無情的一面,常常會嚇壞身邊的人—彷彿看到一個純真的小孩,徒手殺死一隻蚱蜢。

永恆少年的轉身,可以搭配之前提到的渣男心理學,分為三種:包括獵人男(忽略責任)、好男人(逃避面對)與媽寶男。

「獵人男」的轉身,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最高明的騙子,連自己都騙了。」他們像是周遊於花叢間的情聖,卻沒能對任何一段關係感到滿足。成癮背後有個空洞,空洞永遠無法填滿—於是他們一次次地轉身離開,尋找下一個可能性。

「好男人」的轉身,經歷了忍耐、失望、挫折與暴怒的循環。如同之前文章提到的,好男人期待遇到一個好女人,好男人相信只要我對她好,她也對我好,生活就能開心自在。

然而,永恆少年特質的好男人,尋求完美無暇的女神—沒有任何一個凡人女子,可以做得到(事實上,很多永恆少年也懂這個道理,但是...問題就在那個「但是」。

好男人願意忍耐,承受失望,幻想只要承擔下去,有一天關係就會不一樣。然而,有天忍無可忍而噴發的暴怒,其恨意會一次就把關係吞噬殆盡—彷彿大屠殺後的轉身。

媽寶男的轉身,是在女人身上找母親,在母親身上找母性女神的歷程。也就是說,他們在女人身上尋找母親,但又對於女人的母親身分,或是母親的女人身分感到矛盾痛苦...於是,他們回頭尋找更大的母親。

跟前兩種男人一樣,很快,他們就會經驗到對親密關係的失望。不同的是,媽寶男傾向把自己的注意力,交互投注在太太與媽媽之間。這讓他們多了一個地方可以躲,成了另類的三角關係。

媽寶男的轉身,面向了一個女人,就背對了另一個女人,他們來回在這樣的矛盾中。


永恆少年的解方


那麼,永恆少年的解方是什麼?

在《永恆少年: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一書中,提到榮格在他的著作中,想出了永恆少年的解方—然後,榮格隨即質疑自己:「真是如此簡單嗎?」

答案是,工作。

這確實是讓永恆少年,感到窒息的答案。如同《愛情,突如其來》的男人說「當時的我,終日煩躁,盲目地勞動,然後就這麼邁向死亡。我以為,這就是我的餘生了吧。」

工作,真的是解藥嗎?


(下集待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永恆少年的外遇心理學】舞台上的男人,與他們的小三

 
作者:王家齊




「你愛的到底是我,是那個女的,還是你自己?」 
女人把男人的手機扔在桌上,顫抖地問。 
男人沈默不語。


兩種小三


永恆少年的才華洋溢,容易招來名氣與粉絲。然而成名的黑暗面,是隨之而來的小三。

永恆少年會找的小三,一種是所謂的「傻白甜」迷妹。通常她們會以一種仰慕者的姿態,出現在永恆少年面前。她們仰慕、貼心、傾聽,從不像老媽子吐槽、提醒或叨念(即使這些都是因為懂了永恆少年的壞習慣,為了他好而不得不做的...「為了他好」這四個字是不是很耳熟?)

傻白甜,也就是相處起來比較輕鬆的關係。就之前提到的渣男心理學來說,這是偏向「逃避面對」的類型。不過,也不是所有永恆少年的小三,都是這一類求輕鬆的關係。

電影《成名在望》中,有一群隨著全男性搖滾樂團巡迴的女孩們,其中一位領頭的大姊Penny Lane(Kate Hudson飾演)這樣說過:

我們不是迷妹(Groupies)。迷妹跟搖滾明星上床,因為她們希望靠近名人。我們是為了音樂而在這裡,我們激發音樂靈感,我們是樂團的支援。

這一種小三,是相對於老媽子的情慾化身。她們自信、叛逆而自由,有一種危險、未知且無法掌控的女性魅力。永恆少年喜歡凝視這樣的女性(看看他們的作品就知道),偶爾也會被激起強烈的陽性征服感...

但本質上,他們是沒有能力玩火的。

我的意思是,永恆少年並不像忽略責任型的渣男,可以憑著狩獵本能遊戲人間,可以在號哭的女人面前冷冷地說「我們本來就是玩玩的。」永恆少年通常會是逃避,或著忍耐,要硬起來斬斷關係的時候,通常都已經是愛情的癌末


拉下神壇


這樣的結局,對永恆少年來說,還有另一種特別撕心的痛苦—原本崇拜他的小三粉絲,在相處後看透了自己的真面目,狠狠把他拉下(或是自己跌落)神壇

別看永恆少年飛在天空,彷彿充滿才華與自信—他們內在常有「冒牌者症候群」的恐懼與自卑。「我的創作真的好嗎?會不會那只是一團屎,只是沒有人要告訴我?他們也許只是在等著看我笑話?」這些都是永恆少年會有的內在對話。

「冒牌者症候群」造成「永恆少年」上了神壇下不來,被拉下來又丟臉的窘境。


為什麼會外遇?再談渣男


但為什麼會有小三?成名註定讓人變質嗎?Esther Perel在《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中提到「婚外情是一種尋找自我的方式,一種探求新的(或失去的)自我認同的表現。」

(Esther Perel也強調,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或許會大叫「屁啦,這只是美化外遇」而已,但這是一個從外遇者的視角,所做的討論...

因此,如果你在閱讀接下來的文字時,感到不滿、不適甚至想要大吼—你可以先讓自己停下來,不用逼自己深入這些男人的內在世界。)

《第三者的誕生》一書,將外遇者的內在世界分成幾類。簡單來說,可以分成:偷禁果的誘惑、尋找新版的我、回味曾經的我、以及多重宇宙的我


偷禁果的誘惑


人性有一種傾向:規定得越嚴格,越說不可以做,就越想打破規則。這甚至是經過研究支持的偏見效應。在《出一張嘴就夠了:50條讓你溝通順利、商品狂賣的科學方法》中提到了一個研究,當你越強調「不可以偷走國家公園的樹木化石」,甚至把撿化石的遊客畫在告示牌上...

樹木化石的失竊率越高。

(這不禁讓我想到公車廣告上,徵信社特別放上了「抓猴」的廣告,還畫了一隻穿著襯衫,拿著鞋子,鬼鬼祟祟的猴子。)

一顆蘋果並不有趣...一顆「絕對不可以吃」的禁果,就讓人好奇多了。

如同伊卡洛斯在父親的協助下,戴上蠟製的翅膀逃出迷宮,卻不聽父親的叮嚀與禁令,往太陽直直飛去—永恆少年也會拿最重要的東西(婚姻)來冒險。

有時候,他們追求賭博本身的快感,而非贏錢的快感。有時,他們也會說服自己人生沒有道德的疆界,如同藝術應該超越社會道德的枷鎖,於是冒著被逮的風險,做些骯髒下流淫蕩的事。

人為何偏好犯規?Esther Perel的說法很有意思「違抗條規是為了要擁有自由而不受束縛,要擁有可能性而不受限制,要擁有應得權益而不要遵循。」換句話說,永恆少年賭上了另一半的信任與親密,換取一種名為自由的感受,卻也成為自私的男人。


尋找新版的我


對此,《第三者的誕生》寫道「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尋找他人注視的眼光,並非不想看見身邊的伴侶,而是不想看見今天的自己。我們似乎在尋找另一個情人,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永恆少年恐懼落地,落地彷彿墜機,迎來一場漫長的死亡。

不只一位永恆少年成為永恆中年時,回頭看看這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會突然驚嚇地發現「就這樣?我的人生就是這樣繼續下去嗎?我就這樣勞動、付出直到老死嗎?」那是對乾枯的恐懼,也是一種中年危機。

於是,永恆少年的外遇,有時候是為了找到「活著」的感受,是透過尋找另一個版本的自我,尋找(或逃離)現下快要枯萎的自己


回味曾經的我


其實,這與「尋找新版的我」異曲同工。有些人不是從外遇尋找新的自我,而是在同學會或Facebook遇到了舊情人、老同學,透過舊情復燃,回味過往的自己(也許是還在念書的純愛,還是年輕的放蕩不羈,或是某種過往的默契...)


多重宇宙的我


多重宇宙的故事,都直指一個人類核心的感受,遺憾。

某一天回顧人生種種,我們總是會忍不住去想:如果當時我說「好,我們搬去國外」,或是我決定不嫁給這個人,又或著那場意外沒有發生,我當天要是沒有出門...那現在的我,會是怎麼樣的我?

Netflix製作的電影《婚姻故事》中,夫妻倆分別是劇場導演與演員,他們在故事的一開始就決定要離婚(婚姻諮商時,先生念完了「自己喜歡太太哪些部分」,但太太不願意念,轉頭就走—後來觀眾才知道,先生早就有了小三)。

當電影來到後三分之一,夫妻倆為了離婚與小孩的事情大吵起來—帶有永恆少年特質的先生,是這樣吼太太的:

...但是我以前有很多機會,我20幾歲就是白手起家的導演,突然就上了他媽的《紐約休閒》雜誌封面,我變成大紅人,要幹幾個女人都可以,但我沒有。而且我愛你,不想失去你,但我才20幾歲,我也不想失去那些機會,但我失去了!

你可以說,這個先生很自私,只想到自己,好像結婚是太太逼他的一樣。但在這段對白中,你也可以看到先生的外遇,是為了追逐「那早已失去的青春時光」,那個當紅炸子雞的自己,那個因為上了神壇,可以被崇拜、被關注,可以當皇帝的自己。

有趣的是,電影有短暫帶到先生外遇的對象,正是一個機靈、貼心但又很直接的女孩,幾句話就把他逼得啞口無言(先生只能藉故要接電話,轉身離開)。正符合了我們前面所說的「情慾化身」小三。

以上分析,並無意為外遇脫罪辯解。而是透過心理狀態的分析,協助小王子、老王子,或是王子身邊的人們,懂得永恆少年的內在世界,是如何展翅飛翔,又如何恐懼落地的。

如同Esther Perel警告她的來訪者,詩情畫意不能當飯吃,當充滿詩意又狂野刺激的飛行落地,日常生活的那顆「蛋」仍是重要的。

回到文章一開始,女人的提問「你愛的到底是我,是那個女的,還是你自己?」

事實是:永恆少年對自己又愛又恨,自戀也自卑,需要紅粉知己的支持。因此,他們很少只愛自己。他們或許很貪心,正宮小三兩個女人都愛,但也終究無法滿足—因為,永恆少年內心渴望的,是非凡人的「女神」。

非凡人的女神,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永恆少年的心理分析】那個充滿才華的男人,為何總是長不大?

 
作者:王家齊




妳知道男人是大一點的孩子 永遠都管不了自己
張著眼睛來說謊 也心慌的哭泣
面對著不言不語的臉孔 誰也不知道男人是怎麼了
                                        —陳昇《關於男人》

有種男人的樣貌,是這樣的:

「這男人是個好爸爸,他是親戚小孩的偶像。很會說故事也會變魔術,姪子姪女整天都圍著他轉。對曉珍來說,他更像是一個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父親,而不是自己交往兩年後決定結婚的先生。」
「...於是,當她第一次發現他出軌的證據時,她感覺頭暈目眩,彷彿這個世界崩塌了。」

 

 或是這樣子...

 

「他的雙腳很少踏在地上。比起用走的,他更喜歡用飛的,飛在自己的思緒...他有很多私人興趣,喜歡自己去書局看書。過了30歲,聽到陳昇的《不再讓你孤單》仍然會掉淚...喜歡把心裡想的藏在理論、邏輯或是別人寫過的金句之後。」
「...他心中仍然有個男孩,在自己的世界飛著...第一個發現的,是他的未婚妻。每次想要跟他靠近,或許想要他有點『存在感』,能夠Man一點決定事情時,他總是會侷促地回答「不了不了」。」

第三個例子很短,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

驚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說「我要飛。」 
他太太回「先把你那盤蛋吃完。」


 

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


有一種男人,心理學稱之為「永恆少年」。他們善感、細膩又有才華,常在藝術或創意領域發光發熱,很自然地被身邊的人當成王子,小王子,或是老王子

他們的雙腳,彷彿從未踩在地上。這樣的男人,背後總會有一個女人(或男人)—喔,其實不只一個。通常,你在永恆少年背後,會先看到一個「媽」。

那不見得真的是他媽,有時是伴侶,有些是老婆,或著夫妻創業、同舟共濟...那種你在朋友聚會聽到時,會驚呼「哇,你們感情真的很好欸」的那種關係。

這個「媽」提供了永恆少年什麼?答案是:吃蛋。

永恆少年有個矛盾而迷人的特性是,雖然長成了一個男人的身體,或許180cm高大挺拔,多半也乾淨好看。然而他們內心總是像個孩子,如同文章開頭《關於男人》的那句歌詞

「妳知道男人是大一點的孩子 永遠都管不了自己」


小王子與老媽子


這是什麼意思?當永恆少年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就彷彿小王子在星球間旅行—在小王子的故事中,你不會看到他要如何為飢餓、寒冷或是貧窮掙扎(想想他是怎麼跟商人星球說話的...)

小王子又說「我有一朵花,我每天都給她澆水。我有三座火山,我每星期都給它們通一次火山口,連死火山也不放過。誰知道死火山會不會再變活呢。我擁有花和火山,我這樣做對我的花有好處,對我的火山也有好處。可是你對星星並沒有好處…」
商人不知該如何回答。

每天為花澆水是很迷人,但肚子會餓,天氣會冷。這些日常生活的瑣事,會有一位充滿母性的女人(或男人)跳出來,為他照顧生活起居,讓小王子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繼續飛翔,白話文就是「老媽子」。

如果小王子是小屁孩,老媽子就是大父母。
如果小王子是藝術家,老媽子就是經紀人。
如果小王子是園藝設計師,老媽子就是管線工程師。

這樣的「配對」,自然形成了伴侶「正宮」的地位,但也形成了永恆少年特殊的親密關係型態—一個永遠可以青春帥氣、不管世事的小王子,配上一個常常解決問題、協調人際的老媽子。


親密又緊繃的兩人關係


這樣的親密關係,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對老媽子來說,要嘛會有黃臉婆的忍耐、委屈與苦情,要嘛演化出大手大腳、管東管西的歐巴桑樣。然而,這背後可能也有一種女人的怨恨...

「為什麼在外發光發熱,接受掌聲歡呼的都是你?」

對小王子來說,有人貼心照顧與安排設想,是很感動而溫暖的,有時也會深情地覺得這就是「家」。不過,飛在天上的少年可能沒想過,照顧有其一體兩面—照顧是一種給予,也是一種要求。

比如說:吃飯吃到一半,創作的靈感來了,你跑去電腦前專心打字、編曲或是畫畫。碗盤丟在桌上或水槽沒收,是不會有小精靈神奇地把它洗乾淨的。或著,你家的小精靈收了一次,收了兩次,第三次忍不住怒吼—

「老娘不幹了!自己吃完的碗自己收!」

其實,小王子並非不知感恩,而是當他們一頭栽入有興趣的事物時,就彷彿瞬間離開了地球,進到了自己的行星系。於是,小王子常常有一個委屈是...(請母性強烈的人們先深吸一口氣,冷靜了,再往下讀)

「我也很努力了啊。」

的確小王子有在努力,比如他們通常會(在返回地球後)跟另一半道歉、安撫與承諾「下次不會這樣了...」,但他們總是做不到—不是不要做,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再次「離開地球」了。

於是,老媽子也總是覺得「你答應我了又做不到。」那到底該怎麼相信小王子說的話呢?也難怪有那句話「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當小王子與老媽子的「兩人關係」一再挫折,第三個人出現了...

(下集待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孤兒男的親密矛盾】流浪的男人,要如何找到家?

 
作者:王家齊




天是亮的卻佈滿烏雲 所有焦距被閃光判了死刑
你想做什麼英雄 我看你不過是傭兵                                      
                                   —陶喆《黑色柳丁》


國王與傭兵


王理書老師曾經用兩種比喻來談男性,一個是國王,一個是士兵(傭兵)。陶喆寫的「傭兵」這個詞,再精準不過地描述了,缺乏父親帶領長大的男孩,會如何迷失—

這些男孩成了傭兵。

只要有人可以罩,只要看起來很屌,好像就可以無所不能。然而,他們的內心是空洞,甚至是憂鬱的...(是的,你沒有看錯,心理學研究發現:男性的憂鬱症,很常會以「憤怒」的方式表現。

雖然外表裝得很強,內心卻是乾枯的,但又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弱,於是在親密關係的考驗中,被看見或被挑釁的自卑,常常變成導致,甚至成為恐怖情人


孤兒男的矛盾


心理孤兒的男人,有三大特質。
  1. 孤兒男沒有家,卻又渴望家。
  2. 孤兒男有親密困難,卻又衝動地尋求親密。
  3. 孤兒男渴望權威指導,卻又難以服氣權威。


流浪的孤兒,在找一個家


許多心理孤兒感覺不到「家」。他們或許有失功能的父母,又或著雖然有家可回,卻從來感覺不到家的溫暖。這樣的孤兒男看似很神祕,常有一種憂鬱而神祕的氣質,但本質上是厭世的。

不過,在親密關係中,這樣的孤兒氣質其實很容易吸引另一半的「母性」。所謂的母性,有時是一種我開玩笑稱為「總裁系列」的幻想...「這個男人冷漠又疏離,好像誰也在不在乎—但是,只要有我的愛,就可以融化他冰冷的心!

其實,孤兒男待在這種「愛的餵養」的關係,是相當舒服的。有人貼心,有人照顧,還有人願意帶著滿滿的愛奉上一切。有時,戀愛的幻象也讓孤兒男恍惚之間想著「也許,我真的可以找到一個家...

然而,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 Irvin D.Yalom)寫道「好的治療師要對抗黑暗,闡明真相,愛情卻需要神祕感,經不起檢驗—我真厭恨當愛情的劊子手。

是啊,我真痛恨當他們的愛情劊子手。尤其是我眼前的男人,終於在一片烏雲的憂鬱中,笑開了一絲陽光,還跟我說他們預計下個月結婚...

等等,什麼下個月結婚?


孤兒男的親密衝動


這是孤兒男的衝動。當他們感受到了愛(或是有人願意跟他做愛),突然間那空了許久的黑洞,彷彿被填滿了。於是他們渴望更多的溫暖,期望更進一步的親密關係,能夠永久地把過去的洞補上。

然而,親密關係的真相是:愛情並非麵包,餓了就吃,吃了就飽—其實,愛情比較像是蠟燭,能夠一瞬間點亮黑暗,也會被突如其來的風吹熄,再次陷入黑洞。

在諮商室中的我,因此陷入了兩難。我該對抗黑暗,或是指出黑影仍在嗎?或著我應該冒著往後的風險,陪他珍惜這段熱戀的神秘感?

「會有什麼風險嗎?」你或許會有疑問。

風險在於,熱戀期的他們,還沒有吵過架(而且就打算結婚了)。為什麼沒吵過架是個風險呢?因為,愛人吵架如溺水。親密關係中的吵架,就像是學游泳,需要一次一次跳進水中,在不怕溺死的前提下,慢慢學會游泳...

但別忘了,孤兒男是曾經溺過水的男人。


孤兒男的權威矛盾


許多在我諮商室中的男人,即使已經三十多歲,談起父母吵架時的樣子,聲音仍是微微地發抖,要花許多力氣控制下來。

其實,我不是反對男人戀愛結婚,我也很高興他有機會找到一個家。然而,當他搞不清楚這是大海還是游泳池,水深是1米8,還是那種站起來就吸得到氣的兒童池...他很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溺水。

不過,以上這些話,很多時候只能擺在心中。因為孤兒還有一個特色,他很渴望獲得陽性權威的認同,但又不服氣權威。(以這個例子而言:權威=身為心理師的我,或是他們更愛的說法「心理醫師」或「老師」)。

因為在父親缺失症候群的影響下,孤兒男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適當的引導、回饋與限制(這是陽性權威的三大功能)。許多孤兒男是靠自己的力量長大,得想辦法在沒人教、沒人帶,搞不好還有人唱衰的狀況活下去...

因此,孤兒男的權威矛盾是必然的。

孤兒男期望我的建議,但也希望我認同他的意見。如果我們臭味相投倒還沒問題,偏偏心理師這行常常得是愛情劊子手,當我委婉地說出我的意見時...

孤兒男變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份的他看似有禮貌地感謝我的意見,另一個部份的他則是失望或生氣地跟我辯論起來。在諮商中,這通常是最重要的治療階段,我們稱之為「此時此刻」。


好好吵架,就是好好親密


孤兒男常會在諮商中抱怨別人無法理解他。一開始,心理師通常會被當成唯一挺他的人,相安無事。當諮商來到三個月左右,雙方慢慢熟起來後...這種無法被「心理師」理解的感受就會發生在諮商室中,也就是「此時此刻」。

如果這些不滿、抱怨與衝突可以當場好好討論、好好消化(不一定是誰對誰錯喔!),男人就能再多學會一點親密。其實,能好好親密,就是能好好吵架。

好好吵架,也就是能夠在吵架中消化彼此的情緒,孤兒男就不需要變成殘暴而六神無主的「傭兵」—空洞、暴力又無法靠近。

相對地,他們可以成為家庭與自己生命中的「國王」,培養健康的陽性權威。擁有國土的他,有了足夠的自信與安全感,就不用在爭吵馬上敷衍讓步,但也不用脅迫對方非認同自己的意見不可。

也就是說:當孤兒男能夠經營一段對等的關係,有了自我,有了國土,也就有了家。

「落地為家」是男人成長歷程中必經的議題,除了顛沛流離的孤兒男,需要找回自己的國土。還有一種男人,也需要讓雙腳踏在土地上...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父親缺失症候群】沒有父親的男孩,沒有歸屬的男人,是如何長成的?

 
作者:王家齊




來到我諮商室的台灣男人們,也許已經三十多歲,正要成為父親。也許二十出頭,或是仍在中二青少年的年紀。他們雖然年紀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通常有一個熱心、積極而焦慮的媽媽,以及一個鮮少出現在諮商室的爸爸(即使我總是邀請父母一起來)。焦慮的媽媽,時而擔憂自己的男孩,或是抱怨先生的失職,有時也對自己的疲累想逃,感到相當的罪惡感...

爸爸呢?媽媽是這樣說的。

「他喔,就是說上班很累,回家都不管小孩了。」
「要他幫忙就得三催四請,還不給你好臉色看,整天看他那些書!」
「生氣了就扳著一張臉,問他怎麼了都不說,最後我也不想管了....」

雖然我通常沒機會聽到爸爸的聲音。但我總是會注意到,男孩望著話說個不停的媽媽,媽媽也不自覺地抓起男孩的手...


為什麼男孩需要爸爸?


簡單來說,小孩出生前三年傾向黏著媽媽,與媽媽形成你儂我儂的兩人關係—這時候爸爸是被排斥在外的「小三」。

大概要到四或五歲的時候,爸爸才會真正加入,變成「父母子」的三角連線。這時候,小孩若是累積了足夠的安全感,會開始想往外探索,看看更大的世界。

從無論如何都要黏在媽媽身邊,轉變成在草地上跑個幾步,回頭看到媽媽還在,就可以再往前跑的小小冒險家。這時候,爸爸就有機會成為小小冒險家的嚮導、師傅或是教練。

如同多數的好萊塢電影,總是會有一個老師傅教導初出茅廬的男主角武功,帶他進行特訓。爸爸帶來的「陽性」功能,是讓小孩在有挑戰,又不會危險或過載的狀況下,透過探索來成長。

這個年紀的父子關係,會有個典型的畫面是:父子倆玩得髒兮兮地回家,小孩跑去跟媽媽說我們今天去哪裡玩了什麼,而且爸爸帶我爬得很高喔...

當然,這是理想狀態。


父親的缺席,兒子的反應


若是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了(可能是意外過世、外遇離婚或是人在心不在),兒子跟媽媽的連結就會有過度緊密的現象,也就成了媽媽的情緒伴侶。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小故事,當媽媽感到脆弱,又沒有先生可以依靠時(甚至先生就是亂源),孤立無援的她會牽起兒子的手,尋求陪伴與慰藉。

兒子對此會有什麼反應呢?多半會有好幾種感受混雜在一起。

對媽媽的憂心。看到媽媽的脆弱無助,家不成家的危機感,會讓男孩啟動「好男人」模式,補上爸爸的空缺照顧媽媽。

對媽媽的煩躁。當個「好男人」就無法離家、長大、做自己,比如談戀愛或是搬出去。當男孩感受到被媽媽情緒控制,甚至是情緒勒索的時候,會湧上一種被拘束的煩躁感。

忍無可忍時,可能會突然對媽媽大吼,又很快就感到內疚,形成鬼打牆的循環。

對爸爸的敵意。另一方面,對於缺席不存在的爸爸,男孩會有其憤怒與不認同,最常見的感受就是「我爸是個不負責任的爛人」。至於藏在心中沒說的那句話可能是「為什麼把媽媽丟給我?

對爸爸的遺憾。然而,對於自己沒有一個可靠的父親,男孩們仍是五味雜陳的。這樣的男孩傾向在求學或工作過程中,尋找一個替代性的父親(老師、教練、學長或主管等帶頭的人),彌補過往這個不夠強大或沒有負責感的父親。

然而,對於爸爸的敵意,會讓男孩習慣性地用嚴厲的眼光,檢視帶自己的人—因為他們在找一個完美的父親,來彌補心中缺失的部分。問題在於,這樣的男孩不容錯,可是沒有人不犯錯


男人的背影


這樣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多半可以跟女生處得不錯,但不知道怎麼跟男生相處。他們缺少一個「陽剛氣質」的模仿對象。或是,用一個電影畫面來說—

這些男孩,少了一個可以仰望的男人背影。

有些男孩會偷學如何陽剛,但資料來源不見得適當,比如從A片,動漫或是英雄電影等「極端陽剛」之處學習。然而,這種戲劇化的宣洩管道,並無法讓男孩成為男人—

因為,他們總是會有一種隱約的自卑感。

小男孩的時候,可以揮舞塑膠劍,毫無恥度地大喊絕招。但成為少年的時候,不要說武鬥了,光是每天揮棒一百下,手掌會起的水泡,就是疼痛的現實。

看的時候很爽快,但那畢竟不是我。於是,為了彌補這不知該如何是好的自卑感,他們讓自己成為「好男孩」,期望透過溫柔貼心,來取得認同與自信,讓自己可以活下去...

說到這,這讓我想起我自己的一個故事。(全文寫在:失去力量的「好人」,與即興劇的「壞人」練習,歡迎點我參考

前幾年我去上了一堂防身術課程“Urban survial system”,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跨越—我很想學會武術,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但我從小到大,幾乎沒打過幾次架。

課程中,常有兩人小組的練習,我與一位高大有肌肉的外國人Rob一組。過程中我很難「動手」,很難練習那些看起來有傷害性的攻擊動作,反而Rob一直試圖用各種方式逼近我,挑釁我出手,但成效依然不彰。

午休的時候,Rob忽然坐到我身邊,說起他青少年時期在餐廳打工,如何與那些不懷好意的同事對抗,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我還記得他說“You're too nice. Don't be nice, be tough.”

Rob說的是,你不需要有攻擊性(aggressive),但面對不懷好意的人時,不要像個好人衝著對方微笑,要態度強硬而面無表情,讓對方知道:惹上你,是要付出代價的。

Rob就是那位教導我陽性氣質的教練(雖然我還是無法轉別人脖子撂倒對方)。


難道只有媽媽就不夠嗎?


當然,我並不是要說媽媽不重要,現在也有許多媽媽帶著小孩上山下海,提供了另一種探索世界的陽性功能。然而,在男孩成長到青少年後,終究有一塊私密的小房間,是媽媽不可以進去的—比如,男孩對於戀愛、性與A片的想像,這是一個Men's talk的空間。

許多台灣男人的成長過程,沒有這個福份。

回想一下台劇(比如盧廣仲主演的《花甲少年轉大人》、或著公視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特別推薦第二集《貓的孩子》)。

台灣父親在劇中的常見形象,不是穿著西裝講電話的大忙人,就是彷彿不存在的角色(都是媽媽在顧,或著隔代教養由阿嬤來顧,而且阿嬤就是比阿公顧得多...)


為什麼男人到了三十多歲,還要面對這個問題?


其實,會來到我諮商室的男人有三種。

第一種,是內在感受性很強的男人。他們或許會為了存活與合群,裝成一副什麼都沒在想的中二樣。但其實這樣的男人心思很細,感受很滿,可是沒有人好好陪他們一起疏理。

第二種,是結了婚,才發現自己做不了先生/父親的男人。他們多半不是自己要來的,但會被另一半逼來諮商。通常來的時候事情都很大條了,比如太太已經下最後通牒:你再不改,我就要離婚。

我常跟這樣的男人說,你現在來,我們就先專心救火。要不要更認識自己,等火滅了再說。後來,有些男人走了,有些男人留了下來。

我跟那些留下來的男人發現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做個先生,以及做個父親—因為他們的父親,並沒有做個夠好的父親。

第三種,是中年危機的男人。男人的中年危機,並不只是禿頭或肚子大了。有些男人到了四十歲,看著差不多的婚姻,差不多的小孩,以及差不多的職涯,會突然驚覺「我的人生到底在幹麼?」

一種受困人生而帶來的乾枯感,讓男人想要掙脫,又害怕失控。

《男人的貳佰零伍種脆弱》,是這樣描述的。

原本討厭流行事物的協理,在他57歲的那年,為了那個21歲的總機妹妹,隱身在茶水間、廁所裡,在員工看不見的地方,在老婆沒發現的角落,用著他粗肥的手指,溫柔地按下「I miss U」 


為什麼男人來諮商,也要談這麼久?


這個問題,我想用我朋友的一個故事來回答。

她是個四歲半男孩的媽媽,很用心地帶孩子做了很多體驗計畫—幸運的是,爸爸也願意參與其中。然而,當爸爸主動提出要一個人帶四歲兒子爬北大武山時,我朋友猶豫了。

雖然爸爸的專業知能與體能都很好,可是要引導一位男孩爬這麼高的山...絕對是會擔心的。擔心父子倆的安危,更擔心孩子是否會從此討厭爬山。

夫妻倆經歷了漫長的討論,爸爸的一句話,最終讓我朋友同意了...

「我也需要學習。」

和男人們的諮商工作,也很像是爬山,絕對不是第一次爬就要攻頂玉山。就算是同一座山,晴天、雨天或是颱風天爬,也都各有滋味...

此外,和你一起爬山的那位男孩,是想爬得比你還快,還是不想爬了在生悶氣,或是兩人一起迷路在山中小徑...這其實是一段,再一次長大的歷程—長大需要學習,也需要時間。

在接下來的系列文章中,我將討論除了「好男人」以外,另外兩種受「父親缺失症候群」所影響的男人:心理孤兒永恆少年...

以及他們所爬過的山。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好男人心理學】那些「好男人」的壞,來自一次又一次的恐懼...

 
作者:王家齊




我在一場名為《魯蛇群像》的演出中,對著台下八十多個觀眾,說起一個男孩長大的故事。

身為一個100公尺跑20秒的男生,我從小學就知道,自己是追不到女生的。」當班上可愛的女生,為籃球場上奔跑的男生尖叫—我只能坐在加油區,偷偷地望著她...

到了大學,我開始迷上打壘球。意外地打得不錯,整個人也瘦了下來。有一天在球場,我發現自己成了場邊女生口中「那個球打得很好的帥學長...」,而我心情複雜地發現—

我的階級流動了。

很多年後,我坐在諮商室,面對著心情同樣複雜的男人們。

他們或許單身,或許已婚。也許是社會或自己認定的魯蛇(Loser),或是看似人生勝利組,內在卻很心虛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患者。

這些男人有一個共通點,他們不知該如何面對自卑感(與背後的恐懼)。

他們是打引號的「好男人」。


好男人心理學


Robert Glover在《No More Mr. Nice Guy》這本書提到,「好男人」專注於把事情做對,因為做對就會被認同,被認同就能「晉升」為好男孩、好男人。

這其中沒說出來的心底話是:如果我是個好人,我愛你關心你,那你也該以相同的方式回報我。

也就是說,好男人期待的是「只要我對你好,你也會對我好」,於是有人愛我,我的需求會被滿足,我的生活就不再有任何困難。

然而,這個想法是過度天真的。

因為多數人在親密關係中要的不是一個男孩,而是一個成熟的男人。「人很好」也許會帶來安全感,但很難帶來心動感,也不會有信任感。


安全感與信任感


安全感與信任感有什麼不同?安全感是「這個人應該不壞」,信任感是「我可以跟這個人討論怎麼辦」,也有可能是「我可以依靠這個人幫我、教我、引導我」。

更麻煩的是,既然「好男人」透過做對「求認同」,也代表他們會敏感於「不被認同」的訊號,也就是兩人的爭執、衝突與意見不同。

舉個例子:我念大學時,有些男生會送宵夜給學妹,甚至很「貼心」地猜她生理期不能吃冰,所以改送暖暖的紅豆湯。

聽起來很溫暖嗎?是沒錯。但是當學妹並不喜歡這個男生,或是沒那麼多好感的時候,好男人精心送的溫暖,成了夏天濕黏纏身的汗。


好男人的勾勾纏


猜猜看,如果這學妹委婉或直接地拒絕他,「好男人」接下來會怎麼做?就此罷手嗎?換個學妹嗎?都不是。要記得「好男人」很怕不被認同—因此,他們會啟動「那我可以怎麼改?(妳才會滿意)」,也就是「勾勾纏」模式。

以下,是來自某個好男人的訊息:

「嗨,妳在嗎?」
「妳生氣了嗎?」
「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問妳要不要吃熱的?」

「...那我下次熱的冰的都買好了,呵呵」
(留意這時候屢次挫敗的好男人已經有點尷尬了,「呵呵」有時候是一種對尷尬的自我調節

「不然我可以怎麼做?妳跟我說嘛我都可以改...」
(這裡的我都可以改,其實也同步在放出「不要不理我」的訊號)

這樣的訊息無窮無盡,只要還有一絲希望(甚至對方只是傳個表情符號,或冷淡地回「嗯嗯」),這段對話都可以再來個五十句,甚至一百句也不稀奇。


溺水的好男人


其實,「好男人」這時候正在溺水。

為什麼呢?前面說過,「好男人」會習慣性地討好對方,透過優先滿足對方需要來避免衝突。他們也會將討好合理化為「你快樂我就快樂」,把自己的內在挖空,才有辦法只裝對方的想法與感受。

這是「好男人」的生存機制。

然而,為了要做好做對,就會特別敏感對方的"No",不管那是焦慮、疏遠或指責。當貼心討好不再有用,詢問改進又被推開,「好男人」一瞬間掉進了挫折的大海,載浮載沉。

「勾勾纏」是最後的自救。

一旦這樣的挫折久了,「好男人」也有可能出現反擊式的暴怒「你憑什麼這樣對我!?」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的文章提到(點我可見),好男人有一部分是厭女的。


這是談戀愛,結婚就不會這樣了吧?


其實,「好男人」如果沒有經歷過適當的引導與學習,就算結了婚當先生,生了小孩當爸爸,內心依然可能是個討好的小孩。

這種男孩式的天真,在進入婚姻中尤其不利。由於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風氣,許多男人幾乎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婆媳局勢究竟打到哪的人。

當然,也有男人抓著過去的文化習俗(或看自己的爸爸怎麼對媽媽),堅稱男人就是負責拿錢回來,家中的事情我不想管太多,妳幫我搞定—不過,這個「妳」會是誰呢?

也難怪有一種華人家庭的局勢是:嫁進來委屈忍耐的小女人,在經歷了結婚、婆媳、生小孩等磨練後,變成擅於掌權的強勢歐巴桑。嚴格來說,除了看在夫妻尚有恩情,她已經不需要這個廢物老公了。

這時候,大概五十歲出頭吧,老公在外事業如果沒能持續稱霸,對內又處理不了家庭政治—加上小孩空巢期後,留下夫妻兩人大眼瞪小眼。有些男人到了這一步,才發現自己連這個三十多年前的小情人都快要認不太得...

於是跨不過中年危機的男人開始萎縮,而強勢的中年女人急得跳腳,或是直接無視她的無用老公。


好男人該怎麼辦呢?


有治標也有治本的方式。

治標的方式有三:學會觀察練習去要撐住拒絕

學會觀察的意思是,「好男人」要學會觀察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什麼樣的局?這裡的局,其實就像是下棋,誰大誰小?誰進誰退?現在誰可以吃誰?誰又要讓誰?

很特別的是,很多好男人熱衷討論國際政治等大局,享受那運籌帷幄的豪情,卻對「家」與「親密關係」的局一無所知。

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套有邏輯的處事順序,如果連家庭之局都無法應對,要如何往一國之君(現代而言可能是職場),甚至是天下霸主前進呢?

我常跟我的男性來訪者打個比方,就連皇帝都要想辦法搞定後宮之間的鬥爭,以及他與母后(就他媽)的權力拉扯。如果連天下第一人都要有觀察力,才能安然活下去—

那身為凡人的我們,怎麼會天真地以為「反正結了婚就好,其他的不用學」呢?

你可能會問,「好男人」不也很會觀察嗎?前面說過,好男人會優先關注對方的需要,不也是一種觀察力嗎?

這樣說好了。在人際關係這盤棋,你要當的是棋子,還是棋士?

好男人求認同又怕被拒絕的特性,讓他註定成為棋子。因為缺乏了適度的自信與陽性氣質,好男人交出了自己的主導權,把自己變成一枚棋子。

練習去要、撐住拒絕,是為了讓好男人重新成為「棋士」—透過主動去要,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時也尊重對方有其好惡,可以拒絕自己的要求。這讓「好男人」不再是默默地付出,又黏膩地等待對方看見與回報。

學會成為棋士,主動下棋,也就是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


(看起來文章要結尾了對不對?其實還沒喔...)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這是「治標」而不是「治本」?

因為,上面這些作法看似清楚明瞭,但很多來到諮商室的男人們,都花了至少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跌跌撞撞地學會成為一位「棋士」...

為什麼會這樣呢?



Photo by Ashish Mughal on Unsplash


補充閱讀


這集因為提到很多心理學概念,如果是第一次接觸這個主題的朋友,可能會看得有點辛苦。因此,我把之前寫過相關概念的文章放在這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關於家齊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媽寶男為什麼會外遇?】媽寶男的沈重與忽略,以及那個不在場的男人...

 
作者:王家齊




欸,我跟你媽同時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

會講這個從網路看來的爛笑話,本來只是要逗一逗男友,說不定還會聽到幾句甜蜜的。然而,男友竟為此漲紅著臉,猶豫了好幾秒卻答不出話...

怎麼,不像本來以為的那麼好玩了?


媽寶男的情緒運作


要談媽寶如何變成渣男,就要先了解媽寶男的情緒運作機制。中國的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國》這本書,提到媽寶男的兩個特色:

第一個是特色是:媽寶男渴望被認可。但媽媽認可兒子容易...太太要認可先生,就沒那麼簡單。

因為媽媽要的是可愛男孩,只要得母親歡喜,順媽媽的意,小事都可以拍拍手。有點像是家中的小狗突然會坐下,會握手,妳會開心地稱讚牠,為牠鼓掌,甚至錄影PO文昭告天下。

然而太太要的是成熟男人,雖然談戀愛的可貴之一,是兩個人可以在彼此面前當小孩。但從熱戀走向過生活,太太要的,其實是一個可以討論,可以信賴、甚至可以依靠的「夥伴」。

小狗可以陪著妳哭,陪著妳笑,安撫妳的心情。但無法和妳一起討論家裡的床單該買什麼顏色?隔壁鄰居半夜很吵到底該報警還是敲門?又或是未來應該待在台北發展還是回老家工作?

於是,媽寶男渴望的被認可,自然而然(本質上無法公平地)倒向了媽媽這邊—兒子是媽媽的小寶貝,太太是生活中的老媽。

第二個特色,許多媽寶男的內心深處,其實是厭女的。倒不見得是沙文主義大男人那種,但他們對女性的控制,其實是很厭煩的。

這裡的難題是,照顧與控制其實是一體兩面,本質上都是「權力」關係,也就是我要「管」你。
媽寶男的「厭」,其實是在厭這個被掌控的恨。

然而,媽寶又討厭被管,又必須忠誠於媽媽—不管這是因為媽媽的可憐,加上爸爸的可惡(或是媽媽的強勢,壓過了爸爸的無力)。

原生家庭糾纏在一起的矛盾,讓媽寶男最後做出一個無意識(通常不是腦袋想過,但會直覺而習慣地這樣做)的決定...媽寶男會把這股憤恨,轉而放在太太身上。


為什麼媽寶會變渣?


媽寶男談戀愛有個特別的習慣,他們很容易把對象「女神化」,也就是以一種崇拜或深情的姿態,把對方看成歸屬或拯救。

這在戀愛中其實是很甜的。

想像一下:當一個你喜歡他,他也正好喜歡你的對象,在一片燈火裊裊的夜景中,輕輕地握著你的手,對你說...

「你就是我的家。」

大多數人聽到,心裡都會融化吧?(那些讀到這裡,心中冷笑一聲的朋友們,想必都有後續的厭世歷練了,請容我和你們握手致意。

雖然講得很厭世無奈,但我並不覺得那時你們戀愛的美好,一定是假的。所謂「男人的嘴,騙人的鬼」,碰到忽略型的渣男,或許是真的。

但「逃避型」與「媽寶型」困難的地方,在於他們或許真的沒說謊。戀愛時的他,真的是找到了一個家,一位女神。只是這個家,這位女神,隨著時間流轉,慢慢老去,變成了不同的樣子...

他們或許沒騙,只是變了。

因為進入親密關係之後,所謂的「女神」就會落入凡間。女神會有自己的脾氣,女神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女神也會不想洗碗或東西亂丟...

婚後,當另一個名為「媽媽」的女人來了,女神也就多了一個身分:媳婦。於是,那經典的爛笑話「我跟妳媽同時掉到水裡...」就讓人再也笑不出來。

媽寶男在戀愛中,尋求女友的認可,所以顯得貼心溫柔。然而,媽寶男在婚姻中,尋求媽媽的認可,所以顯得殘酷無情。

有些媽寶男的外遇,是這樣發生的。

(如果你對於本文的「逃避型」「忽略型」等用語不太熟悉,建議先點我閱讀這篇文章,能更深入了解接下來在說什麼。)


媽寶男的逃避與忽略


一方面,他夾在兩個女人的衝突之間,無法動彈,也不會處理,於是有些媽寶男選擇進入更「輕鬆」的外遇—在那樣的關係中,只用談戀愛,不用負責任,不用過生活,也就不用被檢驗。

其實外遇約炮還是要考試,但可以輕鬆地考,有時候表現反而比較好。或著,只要發考卷打分數的時候不出現,就沒有問題了。

所以約炮軟體上的男生很容易像自走炮,也容易一被拒絕就封鎖。一方面當然是自卑,一方面也是逃避,同時會自我合理化成「反正我們不可能,不要浪費時間」。。

這是媽寶男「逃避型」的部份。逃去相對輕鬆的關係,是因為處理不了解現實生活的沈重。

此外,還記得我說過,媽寶男的核心是「求認同」嗎?有些男人沉迷在約炮、外遇甚至是A片中,其實是藉此滿足「現實生活中永遠做不到的成就感」。

因為一夜情只有一夜,不用了解過去,也不用顧慮未來,其實是相對輕鬆的。就算是長期的外遇小三,多半也會有「玩玩就好,不要干涉彼此生活」的潛規則。

這是媽寶男「忽略型」的部份。他對道德與另一半的忽略,來自對於成就感與被認同的執迷


都是婆媳在鬥爭嗎?


除了和生命中兩個女人的關係,媽寶男還有一個隱藏版的成因,與父親的關係

媽寶男通常缺乏健康的父子關係,缺乏和父親的關係,也就容易缺乏健康的陽性氣質。簡單來說,男孩三歲前黏著媽媽,抓著她的圍裙衣角不放,這時父親幾乎是被排除在外的。

大約四或五歲後的男孩,會開始與媽媽分離,探索外面的世界—這時候,爸爸的功能就來了。
好的爸爸功能,會在這裡扮演教練、指導與確保的角色。

如同我們平常去健身房或攀岩的教練,教練會教導如何正確使用器材,糾正我們的錯誤並要求反覆練習,同時也會確保這個訓練過程是安全的...

但如果你去攀岩,教練只是遠遠地坐在那邊呢?

這就是媽寶男遇到的缺憾。他們的父親或許疏離而拒絕當爸爸,或許無力萎縮說話沒人聽,或許是個從來不在家,只把時間金錢花在外面女人的暴君...

無論如何,當男孩攀岩的時候,他要自己一個人伸手握住那些尖銳的岩石,不小心摔倒的時候也沒有人告訴他怎麼辦,更糟的是—沒有大人在底下為他拉繩子,做確保。

這樣的男孩,多半可以跟女生處得不錯(畢竟長時間與媽媽互動),但不知道怎麼跟男生相處。
於是當他們長大的時候,他們對於「男人」該是什麼樣子?是自己一路摸索,加上身邊女性告誡而來的。

可是別忘了,媽寶男相當擅長傾聽女性的抱怨,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聽多了身邊女人對於爛男人的控訴...

他們學會了「當個男孩,不要使壞」,卻沒學會「如何成為男人?」

而媽寶男(與他未來的戀人)還不知道的是:這堂遲遲未修的學分,一直沒能攀上去的岩,全面地影響了他在自尊、親密、甚至性愛的發展...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如何判斷男友是不是媽寶】媽寶男:誰的寶貝?誰當媽?


作者:王家齊




Dcard討論區有篇文章,列出了媽寶的特色清單。

  • 很常提到「我媽說...」「我媽都是...」「以前我媽都...」
  • 家事與生活白痴,因為媽媽都幫忙做好了
  • 很難自己做決定,因為要問媽媽的意見
  • 很不獨立,許多成年人應該完成的事情(如:作業、工作、財務),交給父母處理

我再補上幾點:
  • 很能預測媽媽的心意與喜好。一開始會覺得這人很貼心愛家,久了會發現對方沒有自我。
  • 結婚後(或是討論婚禮的時候就逐漸露出馬腳)夾在太太與媽媽之間的時候,要嘛逃避不處理,要嘛怪太太不聽媽媽的。
  • 媽寶男有兩張臉,一張臉是溫柔貼心而懂事的大男孩,另一張臉是挫折後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暴怒—認錯」循環。


為什麼會有媽寶男?


可以把媽寶男看成一種個性的不成熟。不成熟不是錯的,但不成熟的心理狀態,會讓男孩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傷害了身邊最愛的人—

媽寶男,始於跟「母親」與「父親」的三角關係,也就是心理學所稱的「原生家庭」經驗。

原生家庭,就像是你買酒的時候,標籤上註明的「原產地」。釀造過程用的水,米或麥子,都讓我們這瓶酒產生獨特的風味與體質。

即使後來外銷到其他國家,裝在不同顏色大小的酒瓶,外面貼上了商標與價格。裡頭的酒是什麼風味,多半還是取決於原產地。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的原產地。


媽寶男與他們的產地


媽寶男的溫柔,常始於媽媽的「苦命」與爸爸的「缺席」。想像一個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媽媽、爸爸與小孩。

想好了嗎?這時候,請把「爸爸」這一角拿掉,再看看這個三角形變成了什麼樣?

(先想好答案,再往下看喔...)


有些人會說三角形破了一個洞,有些人會看到爸爸是在三角形之外,也有人說爸爸賴在三角形的中間,就是不跟媽媽小孩連一條線...

媽寶男的三角形,是捨棄了爸爸的那條線,並把兒子和媽媽的連線加黑加粗。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無法從兩人關係走到三人關係」的發展困難。


媽寶,誰的寶貝?


華人文化重男輕女的風氣,讓很多成為媽媽的女人,其實是又苦又怨的。

,是苦在怎麼做都不對。重男輕女形成的氛圍是,只要我的出身不對,性別不對,我再怎麼做都沒用。

,是怨在有苦也說不出。嫁出去的女兒成了人妻人母,就會受到婆家的文化衝擊,許多委屈也被要求忍下來...忍久了,有些母親,就變成了情緒勒索的母親。

這裡的情緒勒索,本質上是一種媽媽討愛討秀秀的方式,但因為長期被否定、扭曲與壓抑,討愛的方式也就變得尖酸或暴力。

這份缺失的愛,跟誰討呢?

如果母親能跟自己的先生討,這就是他們婚姻的事。然而,許多母親在跟先生討愛的過程中,經驗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於是,她們放棄了先生,把目光轉向小孩。

媽寶男接受了這個任務(回想那條又粗又黑的母子連線,以及斷開連結的三角形)。


媽寶,誰當媽?


無論是對於缺席或暴君父親的不認同,還是憂心或同情母親的無助,都讓媽寶男必須把眼光放在媽媽身上。讓媽媽參與,甚至介入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媽寶男也對這一切感到煩躁,無論是厭惡父親無法當個負責的男人,或是沒能做好「媽媽的丈夫」的角色。

又或是與母親的糾結、焦慮與控制,糾纏地難分難解。先是因為被母親的不理性所束縛,而感到憤怒。沒多久,又對自己竟然向母親發火,而感到愧疚。

於是,媽寶男很常感到後悔。因為他們貼心的背後,有一種羞愧。而他們討好的背後,有一種恐懼。看到這的你,也許會好奇「媽寶男,為什麼會變渣呢?

讓我先問你:如果媽寶男當了母親的情緒伴侶,那誰來當媽寶男的媽呢?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