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36歲心理師看《福是全家福》的教養體悟:青春期的父子,總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親密


作者:王家齊 




在美劇《福是全家福的福》中,39歲的爸爸 Frank 有三個小孩,最大的兒子 Kevin 正值青春期。兩個男人總是互看不順眼,講沒幾句就要幹譙對方。

當時,媽媽 Sue 正在發展自己的事業,又要分神帶小妹去參加電視秀,也是焦頭爛額。但,這還不是最糟的—

夫妻倆收到警局的通知,Kevin 跑去商家偷了一箱酒,結果連店門都還沒推開,就被逮到了!

當我看到這段劇情時,好佩服編劇的觀察力—這正是心理師在學校工作時,幾乎每學期都要遇到的狀況!


出包兒子呼叫新手爸爸


工作小孩兩頭燒之下,Sue 對老公下了最後通牒,要 Frank 用父親的身分,好好跟 Kevin 談一談。他們的對話如下:

爸爸:...你媽說我必須嘗試一個新的方式,所以我做了。只是要幫你走回正途,有個更好的明天。 
兒子:聽起來真像是我的輔導員。 
爸爸:聽起來有人他媽地以為自己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抱歉,抱歉,不生氣。 
兒子:老爸,你在流汗。 
爸爸:我是新手!(深呼吸)我只想知道為什麼我們變成現在這樣。我們並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在你小時候,我們是好哥兒們。 
兒子:那時候你沒有對我大吼! 
爸爸:那時候你沒有被抓去警局!

這其實是一段「夠好」的父子對話了,雖然看起來搞砸了(《福是全家福的福》,英文原名 "F is for family"...這個 F,既是家庭/Family 的 F ,也是搞砸/Fuck up 的 F )。

但也可以看到父子倆對彼此的在乎,即使兩個男人不熟悉如何親密,仍試著繼續他們的"Men's talk"。這種不放棄的交流,是「新手」爸爸們,嘗試跟兒子親密時,最珍貴的事情。

劇中,Kevin偷東西的來龍去脈,也是很有意思的。

實務工作上,當父母或學校發現小孩偷東西,都會很希望心理諮商可以「矯正」他的行為。其實,心理諮商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小孩下次不可以偷,而是搞懂小孩為什麼要偷?

比如 Kevin,在那之前他交了一群街頭的朋友,到處在牆上塗鴉、丟東西到別人屋頂,挑戰各種「大冒險」。當時,最讓 Kevin 覺得好酷的,就是他們跑去商家拿了一箱酒,然後頭也不回地跑掉。

於是,當 Kevin 發現這群「酷朋友」竟然著迷他之前參加的搖滾樂團,可是他已經被樂團踢出去時—他嘗試討好以前的團員,委屈自己低身下氣,甚至可悲地自嘲搞笑,只為了求得認同。

當然,沒人喜歡這樣的 Kevin 。當他最失意的時候,路過了那家商店,看到了裡面的酒...

Kevin,是在嘗試把他的自尊,與父母的在乎給「偷」回來。


「我絕對不要跟我爸一樣」


親密是,在這個人面前,自卑的部份可以被好好看見。

在乎是,在這個人面前,心中的真話想要好好說出口。

青春期是,在這個人面前,既想又不想被看見的矛盾...

剛剛引述的父子對話,還有後續。

作為父親的 Frank 說到,當他小學五年級時參加戲劇演出,好期待爸爸可以請假來看他—

爸爸來是來了。可是,他是來嘲笑 Frank 的。這讓小學五年級的 Frank 慌了手腳,忘了台詞,觀眾也開始嘲笑他。

結束時,爸爸拒絕載 Frank 回家,還開車跟在他後頭,邊吹口哨邊大聲地說「誰要一個女兒啊?我以為我養的是兒子!」 

Frank 接下來說的這句話,也是我諮商室中很多男人說過的話...「我告訴我自己,我這輩子絕對不要跟他一樣。

「所以,當你覺得『我就像我爸』時,我其實很受傷...」

這是青春期父子的大難題。

我們都希望跟上一代不同,卻無形之間複製了上一代的作法,或是僵硬無彈性地反對上一代。當我們過度執著於此,其實是望向了父親過往的陰影,而不是看見孩子此時此刻的光芒。

所謂的親密,不是從此都不自卑(那是自戀)

所謂的在乎,不是我說的你都懂(那是幻想)

所謂的青春期,是我知道你會管我你很煩,有些東西爸媽就是不懂,但我還是在乎你們...

教養,從來不是什麼「父母小孩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樣的結局—而是我們就算把關係搞砸了(“F”uck up ),仍然願意不放棄地跟彼此走下去。

就如同劇中, Kevin 後來(諷刺地)對他老爸 Frank 講的這句話:

「很高興看到你還會在乎些什麼。(Good to see you care about something.)」


(下集待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