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做父親的兩難》為什麼孩子到了青春期,只有包容是不夠的?

 
作者:王家齊




真的可以這樣玩嗎?」腦中浮現這句話時,我正在西西里島,以工作坊助教的身分,與一群來自非洲的青少年移民工作。

這是下課時間,一群大男孩,圍著酒吧常見的桌上足球臺。他們大吼大叫地拍打桌子,猛力地轉動兩邊的把手,試圖把球狠狠踢進對方的球門。

我被一位來自埃及的15歲男孩,招手叫去組隊。

我玩得很差,運球都運不好,偶爾還會不小心把球踢回後場,儼然一個豬隊友的樣子。但我的隊友氣勢長虹,連連踢進不少球,我們就這樣一路贏下去。

沒多久,我發現「隊友」的技巧—他會在對方踢球時,拉著自己的兩組把手,用一個微妙的力量搖晃球檯,讓球往對我們有利的方向跑...

老實說,當我發現他這樣做,第一時間是有點慶幸的。

因為,我大概是所有人裡面玩最爛的,也擔心會拖累自己的隊友。因此,「隊友」能一直得分,我也比較安心。

但其他人可就不太開心了。他們先是用英文指著他說"you cheat!"(我想這句是要講給我聽的),接下來就是用一連串我聽不懂的語言吵了起來。

我不懂法語,不懂義大利語,也不懂阿拉伯語,只能無助地站在旁邊,看他們吵。後來,「隊友」不爽地聳聳肩,看了我一眼,把分數還回去一分,重新發球。

他發球有個習慣,會先拿球往桌上「摳摳」敲兩聲,才開始比賽。這次,他那「摳摳」兩聲敲得比平常還大力,我人站在旁邊,都覺得手指痛得要命。


這個遊戲,不是這樣玩的


後來,工作坊的訓練師Alessio,問起我桌上足球的事。我不好意思地說啊我還真不太會玩,也許要多練習什麼的...

Alessio聽我說完,搖了搖頭,嚴肅地說「這個遊戲不是這樣玩的。

這句話的意思,第一時間我沒聽懂。

到了後面幾天,這位男孩開始在工作坊進行時,頻繁地和身邊的同學交頭接耳,自顧自地笑鬧。本來,青少年的課程就是會有小團體,我也不以為意。

但有一刻,Alessio突然停下來,嚴肅地跟那位男孩對話。他們用著又快又急的義大利語溝通(所有移民到了西西里島後,都會被安排學習義大利語),我跟幾位來自臺灣的助教站在旁邊,有點不知所措...

來回了十分鐘左右,訓練師轉向我們,用英文說「他剛剛用法語講了侮辱女性的話,這是我們工作坊不接受的。」那一刻,我想起先前的對話—

這個遊戲不是這樣玩的。

工作坊結束時,男孩跟我們好來好去,也跟同學們稱兄道弟。大合照時,他躺在團體的C位,比了個大大的YA,揮手示意老師助教們幫他拍照。

我看著訓練師接過手機,喬了半天遲遲沒按下拍照鍵—以我對這男人的理解,能量如酒神般狂亂的他,大概在玩些什麼把戲!後來,Alessio給我們看他手機裡的照片,果然...

他把這男孩從大合照中,巧妙地切掉了!(男孩可是霸佔了C位!)雖然不意外,但對於訓練師這麼「敢」,我還是瞠目結舌。

那時,我們正在回程的車上。車子穿過了一片荒原,Alessio轉動著方向盤,對我們說:

這將教會他一些事情。


父親,在兒子青春期的功能


關於我的訓練師這樣做,是對還是錯?讀到這的你,可能各有自己的看法。在這裡,我更想討論的是:父親有一種功能,叫做「讓兒子學會適可而止。」

當男孩進入青春期,一方面渴望同儕認同,一方面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與無力),於是在自大與自卑之間來回跑跳。這時,作為引導者的父親,需要有存在感,也需要有力量—就算這股力量,有時會讓小孩錯怪他。

錯怪,是會發生的。畢竟,青春期是一個從「我爸媽說...」「我們老師說...」,變成動不動就是「我朋友說...」的階段。

這時,父親一方面引導小孩,為孩子尋找適當的資源(比如為有運動天份的孩子,找更好的教練),也要了解孩子與同儕的關係,他們有沒有自己的「小圈圈」?他們是一起成長,一起打混還是為非作歹?

在此,父親是兩難的。一方面,長大的青少年翅膀硬了,不給管了,有些事情確實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也要對於孩子玩過頭、瘋過頭甚至是帶有惡意的行為,給予限制。

就像我的訓練師說「這個遊戲不是這樣玩的。

難處在於,父親不能只用懲罰、吼叫等暴力壓制小孩,,因為青春期是一個反抗權威的階段。但也不能無力地放縱小孩,因為青少年常瞧不起軟弱的大人—

就像是其他青少年向我抗議「他作弊!」的時候,我沒有正面回應。

我在諮商室中,很常聽到類似的故事。來訪者念國中時在學校被霸凌,回家告訴爸媽,爸媽只是淡淡地說「你不要理他」就好了。

許多說著這樣故事的人,都已經20多歲,甚至快30歲了。那個沒能被「有力量的大人」保護的無力感,依然環繞在他們的職場、婚姻與家庭。

但是,讀到這的你,千萬不要認為我在說他們的爸媽沒做好。就像我不打算討論我的訓練師這樣做,到底對不對。

因為,每一次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對每一位父母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艱難挑戰。霸凌牽涉到孩子、學校與父母三方的權力結構,本來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我要說的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親,要知道一件事:當你要陪孩子在青春期的野生叢林活下來,是不可以只戴個墨鏡、穿條海灘褲就走進去的。

做父親的你,需要有力量,需要有存在感,也需要其他父親、朋友或親職諮商的支援...

然而,這正是許多華人父親的致命傷。


(下集待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