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心理治療中的即興】學即興,其實是學習風險管理

 
作者:王家齊




最近重讀 “Rehearsals for Growth: Theater Improvisation for Psychotherapists”(暫譯「成長的排練:給心理治療師的即興劇訓練」) 。作者 Daniel J. Wiener 是婚姻與家族治療師,也是戲劇治療師。他的太太,則是一位即興劇演員。
這本書,對即興劇與心理治療領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風險。

風險,是玩的必備元素


所謂的風險,就是你有可能在某時某刻經驗到情緒上的不舒服。比如感到自己做不好、覺得自己很丟臉、或是心中充滿指責的聲音腦袋一片空白等等。
我認為這點很有意思。由於創作性、體驗性的課程多半講求從「玩」開始,一開始多半是溫暖、有趣的感覺。許多人因此忽略了,「玩」本身也是有風險的。
甚至,風險也是玩的必備元素。​

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永恆少年(四)當永恆少年走入了中年...

 
作者:王家齊




《關係攻略》的熊太行,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他說,美國社會普遍認知的「中年危機」是 40 歲。然而,華人卻更在意 30 歲。一個家族可以在小孩 30 歲以前「合法逼婚」。過了 35 歲,「什麼時候要結婚?」的聲音會逐漸地減少。

30 歲, 40 歲差這麼多。如果,中年的定義可以說改就改,中年危機真的存在嗎?

沒想到,熊太行又提問「一些人會在 25~35 歲突然沉迷於健身、跑步、潛水等各種以前沒有嘗試的活動...」

「如果沒有中年危機的話,又要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對中年危機的恐懼


我們對中年危機的複雜感受,就像開車時遇到超速照相。有些人好像沒被拍到,有些人則會收到罰單。雖然害怕自己會被抓到,卻總有一點僥倖地想「我應該是那個不會有事的天選之人吧?」

直到收了罰單,才又挫折又生氣地想「為什麼連這都要拍!?」

中年危機,是我們極力避開的恐懼。雖然,這句話聽來有點弔詭。如果「中年」是年紀、是時間、是人生必經的發展階段,我們又要如何避免呢?

這跟人性有關。面對未知的恐懼,我們會傾向不去想、不去談、甚至不去接觸任何會引發類似感受的事物。這樣做,是為了讓我們感到安全。

然而,中年危機的恐懼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可以分成以下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