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空心病的誕生:那外在懂事成熟的孩子,內心早被挖了個大窟窿

 
作者:王家齊(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





他談的,是那些看起來優秀,內心卻壞掉的孩子。他們得了一種沒藥吃的病,叫做「空心病」。

名詞解釋:雞娃=望子望女成龍的父母,從小就給娃兒打雞血。雞娃的「雞」,指得是父母給孩子「打雞血」。也就是父母不斷要求孩子讀書、考試、有成就。

Wiki生動而驚悚地列出了「雞娃」的人生規劃表。

1 歲開始中英雙語教學

3 歲能看英文繪本,背100首古詩

5 歲開始學習奧林匹克數學

10 歲拿到奧數比賽一等獎和劍橋英語考試初級水平PET證書...


​是生病還是想太多?:「空心病」的 7 個特色​


這篇文章的作者,徐凱文醫師列出了「空心病」的 7 個特色:


1. 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憂鬱症診斷的

憂鬱症的兩大核心症狀:情緒低了、興趣沒了,基本上都符合。

但因為他們通常很「優秀」,這些不快樂會被藏得很好,老師同學也多半不以為意。


2. 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這,也是「空心病」這詞的由來。

不管做什麼、吃什麼、看什麼,都覺得格格不入,沒有連結,內心彷彿空了一大塊。

如同《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他臉上戴了一個面具。除此之外,沒有具體的身影。


3. 他們通常人際關係是「良好」的

這裡的「良好」之所以要打引號,是因為這是對別人—特別是那些打雞血的父母來說,是好的。

像是:在家裡當個好孩子,在學校當個好學生,結婚前當個好男友好女友,成家後當個好先生好太太...

回到無臉男。如果你還記得《神隱少女》的劇情,當他第一次、第二次遇見千尋時,是很想要幫忙她的。

只是,方法用錯了。

他給千尋金幣,千尋不要。他開始粗魯而笨拙地說服千尋,說每個人都喜歡金幣的,為什麼你不要呢?

當空心病的孩子,無所不用極其地「好」,卻沒有得到世界的回應、認同與喜歡時...

他們暴走了。



圖片來源|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 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



4. 有強烈的自殺意念

想死的念頭,大致可分為兩種:想要毀滅自己,與不想要活著。

空心病的孩子,比較少有立刻攻擊、破壞自己生命的衝動,但這不代表事情不嚴重...

不想活著,又可以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空心病孩子的自殺,是一種慢性自殺。無論是:酗酒、暴食、自殘。

或是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總是在成功的前一刻,突然軟腳、過敏或崩壞。

無臉男擁有無限的金幣,也成功地收買了湯屋的員工。雖然作法很土豪,但也算土豪地有模有樣...

然後,「好」的感覺就沒了。無臉男誤會某個貪財的小員工瞧不起他,突然自卑爆棚轉為暴怒。

暴怒的他開始暴走,大吃大喝然後狂吐。這般失態,讓他前面花錢花時間累積的面子,瞬間化為烏有。

如同徐醫師在文章中,引述了一個自殺未遂的高材生,說過的話:

「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說因為學習好,工作好了我就開心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足,總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盡頭。」

那就像是人生的疊疊樂,你不斷抽出底層的木條,想把大樓蓋得更高更好,而且好還要更好。

但你每抽一條,都是一次賭注,就賭這次會不會垮掉。

最後三點,是徐醫師對於「空心病」治療的觀察。有些我同意,有些我看法不同,分享如下:


5. 空心病對藥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

意思是:既然吃藥效果有限,表示空心病有很大的可能性,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

如果不是生病,那「空心病」到底是什麼?


6. 通常這些來訪者出現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兩天

也就是說:那不只是「你想太多」「壓力太大」「吃飽太閒」可以解釋的。

這種「不要存在(不要活)」的想法,很多人都是從國高中就開始出現。

只是他們,不見得真的會去殺死自己。而是半信半疑地撐下去,幻想人生是否真如爸媽說的:
「你考上第一志願就圓滿了...」

「你上大學就我就不管你了...」

「你有好工作人生就順利了。」


由此可見,「空心病」與其說是一種身心的「病」,不如說是一種成長的「乏」。

乏什麼呢?缺乏建立自信、探索自我,以及確立自身興趣與價值觀的時刻。​

乏,也是缺乏了成長過程的情感陪伴。空心病的孩子,忙著成為別人期望的樣子。

他們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


7. 最後,徐醫師提到傳統心理治療,對空心病的療效不佳

​徐醫師提到:

「...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向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對此,我有同意,也有不同意之處。
首先,許多患上空心病的人,確實無法在原生家庭中找到「困苦」的原因。但不代表他們的依戀(依附),真的沒有可工作之處。

他們,的確不是那種在風雨中被淋濕的野貓,看似有個「你什麼都有,應該很快樂」的童年。

但如果治療師不是帶著既定假設(你一定有個不快樂的童年),願意真正有耐心且好奇地探索來訪的成長經驗,還是會發現一些重要的線索。也就說是:

空心病孩子「快樂」童年的背後,其實是空洞,是匱乏

空洞,不是因為不知足。而是那旁人所謂的「你該快樂」,從來沒問過他是否「真心想要」。

他們,或許不是受傷的野貓,卻也是被某人擺佈、忽略或作為「展示品」使用的家貓。


空心病,確實不是直接改變想法,就可以解決的。但考量空心病的人多半很倚賴知識、專家與權威,一定程度的想法、信念與觀察力的討論,還是相當需要的。

這樣的討論,雖然無法根治「活著是為了什麼?」的無意義感。還是可以透過思考框架的打破與重建,形成某種我跟你、肩並肩討論人生的陪伴感。

徐醫師也提到「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你知道嗎?我做心理諮詢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把同學這樣的價值觀扭回來——你周圍的同學是你的敵人嗎?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啊!」

這,其實也是一種改認知的作法啊。我不覺得心中空掉的來訪者,價值觀可以被「扭」回來。但是,這個我要跟你「扭」在一起,甚至「扭打」在一起,爭論「人活著所謂何事?」的陪伴感,還是很不錯的。

就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時,或許曾碰過一兩位願意跟我們深談的老師,能夠討論人生的意義?人性是善是惡?或是: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此,我認為「空心病」患者,在心理治療中最需要的:是治療師如同鏡子一般,不斷地映照出這個人的形狀、稜角與模樣。我不知道這該歸類為傳統或現代的心理治療,但我認為這是不分學派、所有好治療師的核心:鏡映(Mirroring)。

空心病的孩子,要透過一次一次地照鏡子。有時候會照出人生在世的現實(喔我臉上果然有青春痘),有時候是一面幽默的哈哈鏡(我今天紅配綠,真的是一棵聖誕樹!)。

有時候,則如同《神隱少女》中的海上列車,是在一段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有個坐下來、肩並肩,什麼也不用說的時刻...


圖片來源|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 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


空心病的可能解方:找回「一起」的經驗


前面說過,空心病的「好」,是好孩子、好學生、好先生好太太的那種「好」。

這,多半是一種為了他人好,你好我不好也沒關係的「討好」。

討好,其實是脆弱而恐懼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創傷治療專家 Stephen Porges,用「主人」與「客人」的比喻1,來說明這種脆弱而空洞的自我中心:

「很多人擅長當主人,關注別人的需求,給別人他們想要的,藉此得到成就感...」

「然而,他們卻沒有辦法好好當一個客人。接受別人的給予,感到喜悅、感謝,並一起玩耍...」

「他們沒辦法當個好客人,讓別人也可以給得很開心。」

這,讓他們失去了與別人、與世界「一起」的能力。少掉了一起的能力,內心就會空掉一塊。

於是,空心病(可能)的真正解方,是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找到一面鏡子、一個旅伴,再慢慢找到自己。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