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即興劇工作坊,為何要從圍一圈開始?

 
作者:王家齊




很久以前,我還是「替代役哥哥」的時候。其中一個業務,是在「高關懷班」帶課後團體。

所謂的高關懷班,就是每個班上導師最關注、同時也最頭痛的孩子們,集合在一起的班。

那時候,我學了即興劇 3-4 年,正處於「狂熱信徒」的階段。

意思是:到哪裡都想分享即興劇、推廣即興劇、帶即興劇。

高關懷班?當然也要來個即興劇囉!

如此天真的我,遇到了我(那時)短暫的團體帶領史上,最慘烈的一役...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再一次長大】大人的繪本:系列文章


作者:王家齊




什麼是大人的繪本?


溝通分析的創始人 Eric Berne 曾說過這句話「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當然,這不是在說,所有的父母都錯得離譜。

畢竟,所有的父母也曾被變成青蛙(或是,就這樣以青蛙的姿態度過了一生)。

後來,溝通分析長出了一個學派,稱為「再決定療法」。

(這現象,有點像是大家都跟同一個師傅學烤鴨怎麼烤。但出師之後,有人著重醬料好不好、有人關注鴨皮脆不脆,有人則是在餅跟蔥下功夫...)

再決定療法重視的,就是再一次長大

市面上有許多給兒童的繪本,告訴孩子:第一天上學、朋友不跟我玩、媽媽要生弟弟妹妹,可以怎麼辦?

但,市面上給大人的繪本,還不夠多。沒有人告訴這些大孩子:失戀放不下、職場被鬥爭、人生好像迷路了,到底該怎麼辦?

因為,我們都曾經被變成了青蛙。

甚至到了今天,依然再某些時候,不自覺地用青蛙的方式過活。

「大人的繪本」這個系列,想要做到的目標是:跟著讀者再一次長大。

從青蛙變成王子、變成公主。

再從王子、公主,變成一個人...

也就是,變回我自己。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如何運用即興劇技巧,深化創傷治療的元素?

 
作者:王家齊




創傷,是心理治療中重要的主題。但,我一直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做,才是處理創傷?

帶著這個疑問,我參加了診所同事,陳弘儒心理師的《諮商室裡的療癒魔法》。課程中,當他分享了「創傷治療學派組合」這張簡報時,我眼睛亮了起來...

天啊,搞懂了。

課程中,弘儒列出了他常用的創傷治療學派,如下:

  • 催眠
  • 創傷知情
  • 心理劇
  • 完形治療
  • IFS內在家庭系統
  • SE身體經驗療法

每個學派,都有自己關注的焦點,與介入手法,像是:

  • 催眠
    • 深化資源、減低痛苦,強化與減低感官刺激
  • 創傷知情
    • 了解創傷運作的知識,提升理解與觀察
  • 心理劇
    • 替身技巧,暫時成為對方、感受對方所感
  • 完形治療
    • 轉換知覺位置,接觸、抽離與改變視角
  • IFS內在家庭系統
    • 部分(Parts)的外化、對話、整合
  • SE身體經驗療法
    • 神經系統、創傷反應的覺知調整

(註:當然,熟悉以上學派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個表並不精確。比如:心理劇的角色交換技巧,也是轉換知覺位置。或著完形也有誇大等類似替身的技巧等。以上,只是針對臨床運用時,快速提取技巧的分類,不是 Gerald Corey 那本書 XD )

更意外的是,明明已經開了兩班《助人者的禮物》。當我列出這張表,才發現「即興」之所以對心理治療這麼有幫助,是因為即興、戲劇訓練,正好涵蓋了上述功力,需要的內力...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永恆少年(五)永恆少年的成長之路


作者:王家齊




「成長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但是卻不變得憤世嫉俗。」 
  - Marie-Louise von Franz《永恆少年: 從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


長不大的男孩,有兩種人設


這是心理治療師 Robert Glover 在其著作《No More Mr. Nice Guy》提出的看法。

第一種人設,是「心虛壞小孩」。他們心中的吶喊是「我很壞」、「我很糟」、「我不值得被愛。」於是,他們努力地變成一個「好」小孩。討好、貼心、求認同,為的是掩蓋背後的「自卑」。

第二種人設,是「完美好小孩」,他們沒有那麼多黑歷史,但心中依然隱約懷疑自己是否夠好。為了掩飾這個不安,他們盡可能地做「對」每一件事情,搞懂所有的規則,絕不讓自己犯錯。就算被人發現了任何一個缺點,也會立刻表現出「沒問題,我可以改。」的良好態度。

永恆少年,有可能是沒自信的壞小孩。乞求另一半的認同,卻從來不肯承認自己的慾望、需要。他,也有可能是偶包重的好小孩。太害怕犯錯,於是很難討論交流。好像雙方意見不同,就會害他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長不大的男孩,會人設崩壞,通常是因為「明明有,卻不承認」的壞習慣。比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