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如何判斷男友是不是媽寶】媽寶男:誰的寶貝?誰當媽?


作者:王家齊




Dcard討論區有篇文章,列出了媽寶的特色清單。

  • 很常提到「我媽說...」「我媽都是...」「以前我媽都...」
  • 家事與生活白痴,因為媽媽都幫忙做好了
  • 很難自己做決定,因為要問媽媽的意見
  • 很不獨立,許多成年人應該完成的事情(如:作業、工作、財務),交給父母處理

我再補上幾點:
  • 很能預測媽媽的心意與喜好。一開始會覺得這人很貼心愛家,久了會發現對方沒有自我。
  • 結婚後(或是討論婚禮的時候就逐漸露出馬腳)夾在太太與媽媽之間的時候,要嘛逃避不處理,要嘛怪太太不聽媽媽的。
  • 媽寶男有兩張臉,一張臉是溫柔貼心而懂事的大男孩,另一張臉是挫折後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暴怒—認錯」循環。


為什麼會有媽寶男?


可以把媽寶男看成一種個性的不成熟。不成熟不是錯的,但不成熟的心理狀態,會讓男孩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傷害了身邊最愛的人—

媽寶男,始於跟「母親」與「父親」的三角關係,也就是心理學所稱的「原生家庭」經驗。

原生家庭,就像是你買酒的時候,標籤上註明的「原產地」。釀造過程用的水,米或麥子,都讓我們這瓶酒產生獨特的風味與體質。

即使後來外銷到其他國家,裝在不同顏色大小的酒瓶,外面貼上了商標與價格。裡頭的酒是什麼風味,多半還是取決於原產地。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的原產地。


媽寶男與他們的產地


媽寶男的溫柔,常始於媽媽的「苦命」與爸爸的「缺席」。想像一個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媽媽、爸爸與小孩。

想好了嗎?這時候,請把「爸爸」這一角拿掉,再看看這個三角形變成了什麼樣?

(先想好答案,再往下看喔...)


有些人會說三角形破了一個洞,有些人會看到爸爸是在三角形之外,也有人說爸爸賴在三角形的中間,就是不跟媽媽小孩連一條線...

媽寶男的三角形,是捨棄了爸爸的那條線,並把兒子和媽媽的連線加黑加粗。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無法從兩人關係走到三人關係」的發展困難。


媽寶,誰的寶貝?


華人文化重男輕女的風氣,讓很多成為媽媽的女人,其實是又苦又怨的。

,是苦在怎麼做都不對。重男輕女形成的氛圍是,只要我的出身不對,性別不對,我再怎麼做都沒用。

,是怨在有苦也說不出。嫁出去的女兒成了人妻人母,就會受到婆家的文化衝擊,許多委屈也被要求忍下來...忍久了,有些母親,就變成了情緒勒索的母親。

這裡的情緒勒索,本質上是一種媽媽討愛討秀秀的方式,但因為長期被否定、扭曲與壓抑,討愛的方式也就變得尖酸或暴力。

這份缺失的愛,跟誰討呢?

如果母親能跟自己的先生討,這就是他們婚姻的事。然而,許多母親在跟先生討愛的過程中,經驗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於是,她們放棄了先生,把目光轉向小孩。

媽寶男接受了這個任務(回想那條又粗又黑的母子連線,以及斷開連結的三角形)。


媽寶,誰當媽?


無論是對於缺席或暴君父親的不認同,還是憂心或同情母親的無助,都讓媽寶男必須把眼光放在媽媽身上。讓媽媽參與,甚至介入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媽寶男也對這一切感到煩躁,無論是厭惡父親無法當個負責的男人,或是沒能做好「媽媽的丈夫」的角色。

又或是與母親的糾結、焦慮與控制,糾纏地難分難解。先是因為被母親的不理性所束縛,而感到憤怒。沒多久,又對自己竟然向母親發火,而感到愧疚。

於是,媽寶男很常感到後悔。因為他們貼心的背後,有一種羞愧。而他們討好的背後,有一種恐懼。看到這的你,也許會好奇「媽寶男,為什麼會變渣呢?

讓我先問你:如果媽寶男當了母親的情緒伴侶,那誰來當媽寶男的媽呢?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渣男的模樣】那些年,當甜蜜的甘蔗男嚼到只剩渣...


作者:王家齊




夜半時分,她望著枕邊的男人,吞了吞口水,把他的手機偷偷拿了過來—

這是她六個月前,沒想過自己會做的事。畢竟,偷看男友手機這件事,感覺是控制狂才會做的。然而,這個溫柔貼心的男人,有好多的祕密猜不透。

越來越不安的她,帶著罪惡感,滑開了他的訊息...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渣男?


渣男有兩種,一種是忽略責任,一種是逃避面對

他們的相同之處,在於戀愛中的甜蜜,總在某一刻變質,變成了苦味難吞的渣滓。

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渣男不見得是看上去那樣沒心沒肺,而是在某一刻變了臉—

不同種的渣男,有著不一樣的「第二張臉」。

她的男人就是這樣。以溫柔而貼心的樣子,走進她的生活,也讓她從過往感情的不安全感走出來。

然而日子久了,有些秘密似乎總是藏在他的手機。她告訴自己,要信任對方,要有安全感—

卻隱隱作痛地發現,曾經如甘蔗般甜蜜的男人,逐漸嚼成了渣…


忽略責任的渣男


忽略型的男人喜歡戀愛中的「成就感」。對他們來說,戀愛就像是打獵,透過性與情感的征服得到自信。

若把對象當成了獵物,獵人自然不嫌獵物多。

但也因為他們擅於打獵,有一種情場的野性直覺,這類男人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甚至比許多不擅交往的男性更知道進對應退。

他們聽得懂對方的暗示,但也保持一定的神祕感,在對方拒絕的時候輕鬆打住,也在對方動心的時候大膽進攻...

他們是調情能手

調情的時候很好玩,交往卻有很多困難,原因在於:這類男人的成就感來自「狩獵」而非「經營」,但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是需要花時間耐心經營的。

當獵場變成了家,他們常是待不住的。

因為他們的自信背後,常常藏著自卑。而忽略型男人維持自信心的方式,就是不斷「征服」。一旦失去了征服與挑戰,關係也就跟著完蛋。

當她的男人傾向忽略責任,她或許會在手機發現(他宣稱已刪掉的)交友軟體。

滑開後,一系列的調情訊息「嗨」「在幹麼?」「有想我嗎?」是他狩獵留下的痕跡。

當她質問他,男人或許會兩手一攤,反問「不然妳想怎麼樣?」

讓她最傷心的,或許不是男人的欺騙,而是即使被抓到了,他也不覺得愧疚。


逃避面對的渣男


反之,逃避型的渣男害怕戀愛中的「衝突」,與衝突懸而未決帶來的「沈重」。他們多半深情而溫柔,渴望與伴侶擁有一個家。

然而,他們害怕家的沈重

事實上,很多逃避型的渣男,也是在沈重的家庭環境長大。對他們來說,戀愛是離家的救贖。

然而,戀愛時的甜蜜好玩不會一直都在,當兩人進入親密關係,特別是面對共同生活(同居)或未來計畫(結婚生子)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時...似曾相識的沈重感又來了。

他們多半不吵架,但很多時候那嘆口氣「算了」的樣子,反而讓另一半更加挫折憤怒。

與忽略型不同的是,逃避型的男人不見得喜歡狩獵。他們喜歡的,其實是重新回到那沒有壓力,只有甜蜜好玩的戀愛感。

於是,當另一個對象以甜蜜情人的樣子,來到逃避型渣男的生活中...外遇就發生了。

當她的男人傾向逃避面對,她或許會發現交友軟體,但也可能不會—

因為這男人的秘密,可能藏在日常的訊息交流,甚至是雙方共同的朋友。

打開逃避型男人的訊息,會看到他溫柔的紅粉知己,如何像個聰明的小情人,把她的男人勾著走。

當她看到男人生氣勃勃的樣子,不禁想起前一天吵架時…沈默,而死氣沈沈的他說「該睡了,其他的明天再說吧。」


渣男的兩張臉


這兩種渣男,都有兩張不同的臉。

忽略型渣男有一張充滿吸引力,甚至可以說是很懂得交往禮儀的臉。但同時,另一張臉在說「只待在一段關係之中太無聊了,我現在要去找點有趣的事情。」

逃避型渣男有一張溫柔貼心的臉,渴望家也渴望親密。然而,當衝突發生又懸而未決時,另一張臉立刻用力撇過去「不要問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想管。」


渣男只有這兩種嗎?


事實上,還有一種隱藏版的渣男。

這種男人乍看有點像是逃避型,同樣貼心溫柔但不擅處理衝突。但有時候也像是忽略型那樣,擁有很多紅粉知己,有著許多調情
或戀情的「機會」。

更麻煩的是,這類男人進入婚姻之後,當男人的「媽媽」出現時,才發現他對媽媽百般呵護,百依百順。

如此溫柔貼心的他,甚至在媽媽不高興時,也跟著「翻臉」罵起了另一半。這是第三種,也是最難辨認的渣男型態...

下集待續)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特別介紹:本文靈感來源


這個系列文章的起點,其實是來自一次很特別的受訪經驗。

當時,YouTuber白癡公主的團隊,聯繫了我任職的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希望找一位心理師上節目談談「外遇、劈腿與渣男的心理學」。

於是診所行政傳訊息問我是否有興趣跟痴痴(粉絲對白癡公主的暱稱)聊聊這個主題?(是的,我想她也是白癡公主的粉絲XD)

收到訊息的我想:談渣男,我可以嗎?

準備訪談的過程中,整理了很多與男性工作的經驗,無論是男孩、少年或是男人。也很感謝我的督導提醒我用「好懂的人話」,來解釋這些抽象而複雜的心理歷程。

同時也在錄影過程中,體會到白癡公主團隊的用心—事前訪談大綱的確認,以及當場碰撞的即興火花(你可以猜猜看哪段根本不在大綱上)。

雖然,一開始我的表情實在有點僵硬。但慢慢放鬆下來後,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走過...

開始了這段有意思的旅程。




關於家齊



男人們的心理學—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與中年危機的心理分析

 
作者:王家齊




【連載中】男人們的心理學


那些,我曾經寫過的男人們



那些,我曾經寫過的女人們



為什麼你會寫這個主題?


我是執業十年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一位在台灣文化長大的男人。我的諮商室有許多男人來訪,像是媽媽的兒子、妻子的丈夫、以及中二少年們(從12到32歲,都有少年存在)。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特別熱愛與男人們工作,與他們細數成長歷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我看見了台灣社會對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

這些名詞背後,都說著一個又一個台灣男性的成長故事。我想把這些故事寫下來,陪男孩、男人,與女人的男人(孩)們走一段成長之路。


我知道這是你的工作,但有其他原因嗎?


是的,這是個好問題。我想,一切的旅程始於這張照片...

(感謝攝影師Jimsen Chang留下這一刻)




這是我2017參與的小丑工作坊。在為期五天的訓練後,我們會戴著紅鼻子,來到大溪老街,用我們的內在小丑與路人相遇(當然,他們事前並不知情)。

工作坊時,我的訓練師Alessio Di Modica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們「永遠不要忽略那個躲在陰暗的角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看見的小孩。」

那會是誰呢?在整個工作坊中,我不斷想著這個問題。

當我們上街的時候,小孩總是先被小丑吸引(當然也有人怕得不敢靠近),媽媽也會陪著小孩,過來與小丑互動。

許多小丑跟著小孩開心玩耍,媽媽在一旁拿著手機拍照。這時,我突然發現了...在她們身後,那駝著背,在一旁默默滑手機的爸爸們。

我覺得我好像聽懂了,我的老師到底在說什麼。於是我在這趟遊行中,總是先去找他們—因為有那麼一刻,小丑的我碰碰他,他抬起頭,我們互看,然後我看見他眼中的那個七歲男孩

或許,這就是原因吧。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從做筆記到做園丁:教學者的反思


作者:王家齊




筆記軟體怎麼挑


關於筆記軟體怎麼挑,Anne-Laure Le Cunff用過一個我蠻喜歡的比喻,她説寫筆記的人有三種:建築師、園丁與圖書館員(原文請點我

建築師喜歡計畫、設計與框架,需要可以幫忙他們規劃點子的筆記,建議的筆記軟體是Notion

圖書館員喜歡蒐集,替手上的資源分類編目,需要可以讓他們更容易提取點子的筆記,建議的筆記軟體是Evernote(現在比起圖書館,更像二手書店了)

園丁喜歡探索、連結不同的思考,需要能幫忙他們更容易長出點子的筆記,建議的筆記軟體是RoamResearch

RoamResearch有個有趣的設計除了很貴需要信仰值以外,是打開它之後,總是從"Daily Notes"這個空白頁面開始。

沒有分類架構,沒有精華筆記,沒有小時鐘或照片(筆記軟體到底要這個幹麼)。




園丁的每日工作,始於...


這點給了我一個很有趣的頓悟。

我多數的工作,無論是即興劇教練或心理治療師,都像是園丁。

園丁最需要的,不是建築師的工程藍圖,也不是圖書館員的十進位分類法—而是打開一片土壤,栽種一個種子,然後每天重新開始。

不是我會什麼,我有什麼,而是這片土壤需要什麼?也許是澆水,也許是翻土,也許是抓害蟲...

就好像每天從"Daily Notes"開始。




照片來源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