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台灣女子圖鑑 》那些年,總是愛上媽寶男的女人們...

 
作者:王家齊




2018年,我從行動心理師(到處跑)轉為投入診所工作後。一開始,最常遇到的來訪者,是大概20-30歲左右的女性,談的是失戀、伴侶選擇與要不要結婚?

這樣的主題,多半是女生自己一個人來諮商,但講的都是另一個不在場的男人...發現這件事後,我開始在諮商室擺入第三張椅子(只是,因為她的男人沒來,那是一張空椅)。

然後,我跟來訪者開始討論,她身上的什麼特質與習慣,與那個空椅上的男人,形成了相愛相殺的「愛到卡慘死」。


愛上媽寶男,為何會「愛到卡慘死呢?」


媽寶男的主要特徵是:陰柔、貼心與軟爛。

就好的方面來說,能夠聆聽女人感受,又能聽懂那些幽微想法的男人,簡直是天菜。

就壞的方面來說,缺少了適度陽剛的男人,傾向迴避衝突,也就閃開了「把話說清楚」的責任。甚至,他們會用無止盡的「討論」、「溝通」與「聊一聊」,與另一半陷入漫長的思考迷宮...

也許一路聊到半夜天明,雙方眼眶都是淚水(陰柔面在此大大發揮),但回過神來—

什麼進展都沒有。

簡單來說,媽寶男是「大一點的孩子/永遠都管不了自己」(陳昇《關於男人》)

於是他們不會處理關係,無法負起責任,也就無法面對與戀愛一體兩面的「過生活」。同時,來自另一半的某些特質,又吸引、強化或是放縱了媽寶男的「不要長大」。

於是那些不知是否該步入婚姻的女人,在諮商中感嘆著「我怎麼又遇到這種男人?」「我是不是該去拜月老,求正緣?」

其實,這並不只是命運,而是性格決定了命運。


什麼樣性格的女人,容易被媽寶男吸引呢?


讓我們來看看,容易愛上媽寶男的《台灣女子圖鑑》。


圖鑑一:聖母女孩(老媽)

這又稱為「母性爆棚」的女人。她們熱愛照顧媽寶男,如同愛護小狗小貓。為了心愛的男人準備便當,像是為愛貓準備罐罐(也忍受他愛吃不吃,意見一堆的傲嬌。)

當男人像是大狗一樣跑得老遠,衝去跟其他主人搖尾巴、討食物,也要說聲「啊,他有活力真好。」於是女的當媽,男的當小孩,看似相安無事,如同陳昇《風箏》描述的:

「貪玩又自由的風箏/每天都遊戲在天空
如果有一天扯斷了線/你是否會來尋找我」

對於聖母女孩來說,把對方如同孩子般緊緊摟著,深情地說「來,我們回家吧。」
其實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直到她們生了真的小孩。

當小孩出生,聖母女孩就要成為孩子的「凡人母親」,真的擁有並照顧一個小孩。

談戀愛時,被當寵物養的男孩,也需要長大為男人,同時兼顧「婆婆的兒子」與「太太的先生」兩個角色。事情,就開始複雜了...


圖鑑二:大女人(老爸)

大女人不當男人老媽,她們當男人的爸。

這類女人自帶霸氣,輕鬆壓過另一半的氣勢,於是她們習慣掌控全局。

比如:約會時男人應該穿什麼,帶出去才稱頭?大女人來決定。

出去玩是要開車還是坐捷運,怎麼樣才有效率?大女人說了算。

男人遇到了工作困難,無法跟上司同事們商量?大女人來救火。

她們的付出,自帶「最佳解」,於是「愛」與「控制」成了一體兩面。

一方面,她們為愛付出,想辦法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通常會是(如同她們媽媽的)俐落手腳。由於無法忍受沒效率、太猶豫或是想太久的狀況。如果男人做不來,她們的愛就是:強力接手。

另一方面,她們渴望透過付出得到肯定,對於男人是否看見自己的好,十分敏感。

發現這其中的矛盾了嗎?

人跟人之間,就像是拔河,如果你用力往後拉,我要嘛就是放手讓你拉過去,要嘛就是用力扯回來。

大女人內心的矛盾是:她們用力地拉繩(掌控全場),卻又渴望另一邊放手的男人,也能多用點力。

於是她們需要男人軟爛,又不滿他的擺爛。

除了當爸當媽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版...


圖鑑三:少女心(公主王子症候群)

第三種是少女心,少女的意思是:渴望從愛情(被愛)中找到自我價值。這正好與媽寶男的溫柔體貼(有時還加上一股天真浪漫),成了天作之合。

少女渴望被愛,而媽寶男的暖心,對少女來說正是愛情的證明。

對少女來說,愛情,是離開原生家庭苦澀的一條道路。她們或許無法面對母親的焦慮、批判或是情緒勒索(比如總是批判女兒長得真醜的母親。)

又或是想從父母的爭吵,與冷戰之中逃離(也許是整天喝酒鬧事的父親,與擔憂的母親。)

急著離開家的女孩,幻想一個會像是白馬王子般拯救她的男孩,形成了王子公主症候群。

這麼做,最大的問題是:當你為了離開老家,而匆忙地投入一個小家...

那些在老家沒能處理完的議題,一樣會在小家出現。

於是,少女彷彿跨過了一個過去的坑,卻跌進了未來的洞。


容易愛上媽寶男,該怎麼辦呢?


就關係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媽寶男不只是描述一個人的性格,而是呈現「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媽寶男是「媽媽 + 兒子」的雙人舞。那麼,發現「妳 + 男友」會跳出什麼舞步,就是避免愛情鬼打牆的第一步。

當然,媽寶男會慣性地拉妳進入他的舞步,而妳也會不自覺地以熟悉的步伐。要處理兩人關係的鬼打牆,就不能只是「公審」誰對誰錯,停留在自身不滿委屈的宣洩中。

同樣地,在諮商工作中,討論一段關係的「失戀、伴侶選擇與要不要結婚?」不只是暖心、相挺或幫忙出氣就好了。

有經驗的心理師除了支持來訪者的感受,也要像教練一樣,討論雙方互動的舞步,並共同找出可行的新策略,尋求破解之道。

而這一切的工作,需要從妳能「觀察自己」、「觀察對方」,進而「看懂雙方」開始。

因此,妳能做的第一步,是先看懂並承認自己的慣性,同時也發現慣性背後的需要。

要能承認自己的慣性,就要先從「是誰錯了?」的公審邏輯中,暫時退開。

許多人把自己的戀愛難題 PO 上網求問,問的其實是「我這樣是否不正常?」或「他那樣是否不正常?」這其實是一種尋求鄉親公審,找出戰犯的習慣。

不是不行,姊妹兄弟為妳出氣,是可以多點力氣。

但,如果妳還要經營這段關係,只是把對方打成罪人「我姊妹說你是渣男...」,其實跟媽寶男的軟爛「我媽說你不夠顧家...」,沒什麼兩樣。

心理諮商有個想法是:所有的慣性,背後都有它的需要

比如,聖母女孩的給愛,或許是在體會自己「可以照顧人」,「可以給出好東西」的成就感。

大女人的氣勢與控制,也許是想透過「把事做好」,尋求被認同(也許是男伴,或是父母)。

少女心的公主症候群,也許是需要透過找到一個全然愛自己的王子,確認「我是有價值」的。

一旦在諮商中探索出這些需要,我會跟來訪者說:這些是妳個人的祕密,不要急著跟身邊的人分享。因為,內心最深處的需要,就像是貓狗柔軟的腹部—

當妳欣喜地翻開肚子時,妳永遠不知道另一個人會怎麼對待它。

更好的作法,是搞懂這些需要並放在心上,用這個作為觀察力的基礎—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踩坑,以及為什麼會踩坑?也就知道媽寶男的哪些話語,哪些作為,會讓妳不自覺地跳入鬼打牆。


家齊心理師|臨走前的三個小提醒
  1. 要有關係心理學的觀察力,就不能掉入「誰對誰錯」的「公審」慣性
  2. 要能觀察對方的慣性,也承認自己的慣性,才能真正看懂雙方的舞步
  3. 從雙方原生家庭的歷史(比如男友如何與他媽媽互動),也能看出端倪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