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家有青少年》為什麼妳不該隨便闖入兒子的房間?(中)


作者:王家齊




上一集最後, Amy 有點擔心地問我「...我也理解青春期的男生會有性方面的好奇,那我是要任由他在房間做那些事情,還是乾脆鼓勵他交個女朋友?」

我故意開了個玩笑「欸欸這位太太,就算你兒子再帥,女朋友也不是說有就有啊!」

Amy 也笑了「對啦,搞不好是男朋友齁。」


青春期的情慾分裂


我繼續解釋給 Amy 聽:重點不是兒子要不要交女朋友,關鍵在於:有些青春期男孩的情慾,會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跟性愛、慾望與征服有關,另一部分跟喜歡、溫暖與照顧有關。

比如說,如果我們仔細看 A 片的劇情(特別是拍給男生看的),會發現裡面很多題材不只跟「性」本身有關,也跟「權力」有關。比如說SOD的時間暫停系列,其實在說的慾望是:如果這個女生可以完全任由我擺佈,那會怎麼樣?

我跟一些青少年談過他們在看的 A 片,有些人會承認:雖然一方面好奇想看,也會打手槍,但另一方面,也會覺得 A 片裡面的女生很髒。

倒不需要太急著把這裡的「髒」看成厭女。這些男孩在經歷的,更像是一種分裂造成的矛盾感—也就是說,對這些青少年來說,他要怎麼去想 AV 女優這樣的女人?

一方面,他要躲起來看 A 片,也知道自己就算還沒滿18歲,也可以按下那個「我已成年」的按鈕。而 AV 女優的性表現,引發了自己的性慾望,也有一種征服的興奮感。另一方面,高潮後所謂的「聖人模式」,又讓他難以接受剛剛「對髒女人充滿慾望」的自己

有時候,這樣的感覺太難消化了,就會從「我很髒」變成「 AV 女優很髒」,從我這樣不尊重女生,變成 AV 女優很不自愛...類似的例子是:有時候,越重視道德規範的人,看 A 片的口味越重。

於是,喜歡的女孩像是聖母, A 片的女優成了妓女。把戀愛對象提升到聖母層次的後果是:不可以對喜歡的女孩有慾望,只可以默默守護對方。把 AV 女優貶抑到妓女層次的後果則是:每次打開 A 片打手槍,都像是墜落地獄的醜惡犯罪。

兩個後果加在一起,形成一個終極矛盾:看似坐懷不亂的君子,其實是「愛吃又要嫌」的偽君子。更糟糕的是,偽君子(純愛與慾望分裂)這個現象,不會在青春期結束後自動消失。

長大後的男人,若是持續用這個態度追求女人,就成了直男行為研究社慘不忍睹的實例,憑實力單身。

多講一句:講純愛,或許都太過客氣—因為那可能不是愛,而是以「愛與照顧」為名的控制


那麼,該怎麼辦?


講到這邊, Amy 意識到了身為媽媽,與青春期兒子相處的難題,她說「我知道你們心理師都會說,每個人每個家庭狀況不同,要多了解才能知道怎麼做啦,但是...」

我知道她要說什麼,就接了過去「但是,妳還是想知道可以怎麼做,對嗎?」

Amy 點點頭。

與青春期的兒子相處,就像是楊乃文的一首歌《推開世界的門》,其中有幾句歌詞很貼切:

推開世界的門
你是站在門外怕遲到的人
捧著一顆不懂計較的認真
吻過你的眼睛就無畏的青春

青少年的成長,是在「個人房間」與「外面世界」徘徊,最終推開大門前進的歷程。

方法:既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要讓男孩「推開世界的門」

男孩需要個人房間,維持自己的獨立與秘密,才能長大。

然而,男孩「同時」需要探索外在世界,透過跌倒、攀爬、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自己逐漸成為男人,而不只是想像中的男人(或從動作片明星,AV男優等形象,學會片面的男子氣概)。

先講結論:要尊重青少年的隱私空間,但也要鼓勵甚至引導他參加團體活動。簡單來說,當兒子越能夠在「外面的世界」找到成就感,就越不用對「自己的房間(以及裡面的手遊、AV)」成癮。

有幾位來到我諮商室的少年,都因為原生家庭父親的不在場,雖然母親努力拉拔長大,也有足夠的愛與資源—但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仍顯得死氣沉沉。

一開始,我們的諮商工作也顯得困難,因為傳統的談話諮商也是相對「母性」的。即使我身為男性心理師,也會用嗆人、開玩笑或是流行語等次文化與青少年工作,但「坐著談話五十分鐘」,本來就不是那麼「父性」的模樣。

不過,諮商可以是男孩的「個人房間」,有些無法跟母親談心的秘密,可以在這裡說。當男孩有了自己的房間,也越來越有力氣時—

我發現他們不約而同地,在父母的支持下,往外面的世界探索。

有的男孩參加爬山、攀岩與騎腳踏車環島等戶外活動,暑假去了一回,回來黑了一圈,津津有味地跟我分享他在旅程中的傷疤,因為那也是他的榮耀

也有男孩參與戲劇、街舞與學吉他等才藝課程,重點是:這些課程都有安排「成果發表」,成果發表意味著時間壓力(時間到了就要上台)與表現壓力(我做得怎麼樣,大家都在看)。

即使準備過程很痛苦,甚至想要放棄,但透過站上舞台這件事,少年推開世界的門,走入了自己的青春

不過:現代父母有一個困難,是我們小時候沒碰過的,而且世界變化太快,也沒人來得及提出正確解答的...


(下集待續)


Credit: Photo by charlesdeluvio on Unsplash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