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爸爸去哪兒?》為什麼我們這一整個世代,都在尋找不存在的父親...


作者:王家齊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




最近,在診所心理師的定期聚會中,同事提出了一個觀察:

我們這一整個世代,都在尋找『不存在的父親』。

為什麼父親會不存在,我們又都在找父親呢?


孤兒世代,與現代爸爸


「龍貓大王通信」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的是「鋼彈世代(1980年)」到「鬼滅世代(2020年)」的差異。其中有段話寫道:

「鋼彈世代的作品與觀眾們,漸漸傾向於主角無父化的路線,也只是順理成章而已。」

「...這年代的孩子們被迫快速長大,必須在學校就練習在群體環境中的殘酷,而自身忙碌的父母,無暇處理他們在學校與人際關係上的種種困境。孩子必須獨自面對霸凌、升學、甚至是三餐等等問題。」

相對來說,在鬼滅世代中「...這些新世代作品裡,所有不是主角的大人們,通通都是大叔大嬸們也要敬禮的「好大人」們。」

鋼彈世代看動畫長大的孩子,現在都是為人父母的年紀了,他們是「孤兒世代」。

古早時代的爸爸,不用當孩子的父親,只要不賭博不打老婆,不要「過度」花天酒地,能穩定拿錢回家,就是社會上認為不錯的父親了。

然而,他跟小孩並不親密。也許有一點威嚴,有一點疏離,或是乾脆就很少回家。對渴望與父母親密的孩子來說—情感上,這樣的父親,跟死了沒有兩樣。

當時有「鑰匙兒」這個說法,講得就是放學自己回家,自己準備晚餐,自己吃飯配電視看的心理孤兒...

然而,當「孤兒世代」的小孩,長大成「現代爸爸」,問題就來了。


孤兒世代的終結,找父母的新世代


現代的孩子,因為物質環境穩定了,情感教育也逐漸普及,會和父母要求更細緻的理解與交流。

比如,有越來越多20歲出頭的來訪者,對諮商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可以更了解我在想什麼?」他們甚至會跟我商量,能不能他來談幾次之後,就把父母也找來做家庭諮商。

當我反問他們「為什麼希望爸媽來做家庭諮商?」來訪者通常會說「我爸媽都說他們了解我,願意聽我說,可是我說了之後,他們根本沒有在聽...」

心理師,我希望你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我在想什麼。

通常,我不會立刻答應安排家庭諮商,過往經驗告訴我: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都有一種被責怪的無奈感。

雖然孩子想要被父母了解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太過躁進的話,我這就不是做諮商,而是開法院公審了。

所以我會邀請孩子先來幾次個別諮商,再由孩子邀請父母來找我諮詢。

不過,雖然說是「父母諮詢」,實際上都是「母子諮詢」或「母女諮詢」比較多...

爸爸有的是工作忙碌,無法請假。有人覺得夫妻分工,妳去就好。也有人對於心理諮商頗有敵意「啊就聊聊天還收那麼貴,都是騙錢的啦!」

如果我們「母子/母女諮詢」的工作順利,媽媽與孩子的橋樑逐漸修復,多半就會開始討論家中那「不存在的父親」。


讓不存在的父親現形


通常,我會問母子/母女倆一個問題「當妳們兩個在客廳吵成一團時,爸爸人在哪裡?他又會做什麼?

這是一種「關係語言」的提問,透過「畫面」協助家人發現,他們吵架時,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透過關係語言,很快地,母親與孩子就發現父親的不存在。

也許,父親默默在旁邊看報紙、滑手機。
也許,父親要大家別吵了,卻沒人理他。
也許...母子/母女倆根本沒有印象,父親到底人在哪?

有位母親,是這樣回答我的問題「他喔,他能把自己顧好就不錯了啦。」

為什麼做父親的,無法加入呢?別忘了,這些父親的父親,也從來沒有示範「如何做一個與孩子親密的父親?」

於是,這一代的爸爸很兩難。

他們一方面對於「親密」很陌生,另一方面時代變了,他們又不能像自己的父親「拿錢回來就及格」,甚至新一代的女性與小孩,也會有更多對於父親的要求。

於是,爸爸來到父母諮詢,通常都是被架來的。

有太太用離婚威脅,有的家庭是小孩要求,或是家中某位成員生了大病(比如:厭食、暴食、拒學、甚至是醫學檢查不出原因的氣喘、糖尿病等等...),才逼得了「不存在的父親」現身。

來到諮商室的他們,是困惑又難受的。

有時候,我會跟第一次參與諮詢的父親們,打個比方:這個狀況,就好像你從來沒有吃過生魚片,也覺得吃魚就是該煎一煎弄熟,以前爸媽都是這樣料理的...

沒想到,一不注意來到中年,發現太太跟小孩都在吃生魚片。你覺得這魚太生,被嫌不懂情調很老土。你忍著不適動筷子,卻被念「怎麼連哇沙米都不會加?」

慢慢地,你乾脆就不上餐桌了。


雙重三明治世代


其實,這一代的父親,是雙重的「三明治世代」。

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妻子小孩要養,是一種三明治世代。

自己沒體會過的父子親密,卻要學著給下一代,是另一種三明治。

面對這個世代...

做父親的男人們,需要重新學習親密,就算你自己沒有體會過(甚至覺得不需要)。

做母親的女人們,需要給先生學習的空間,就算妳心中閃過「我自己做還比較快」。

做兒女的男人/女人們,要知道老家父母終究是不完美,這輩子也不見得能改變的。

如果父母在嘗試了,請學著看見並給他們鼓勵(如同你期望他們的肯定)。

如果父母放棄改變,那是上一個世代的極限—我們可以做的,是穿越老家對我們的影響,並學習給自己的小家,一個新的開始。


家齊心理師|臨走前的三個小提醒

1. 我們身處的世代,大家都在找「不存在」的父親,其實是在找一個懂得親密的理想父親。

2. 心理諮商透過「關係語言」,凸顯家庭成員相互溝通的畫面,也發現了父親的難以加入。

3. 新世代的父親是卡在中間的三明治世代,他們被期待給出「他們自己也沒有吃過」的心理親密。這需要一次一次學習,也需要身邊的人給予鼓勵。


本文同步刊登於 女人迷 womany.net 


歡迎來到:給男人們的心理學

這是家齊在2022年啟動的寫作計畫,透過十年心理治療工作的實務觀察,以及身為華人男性在台灣長大的經驗,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對新一代男人們的「標籤」:像是媽寶、渣男、孤兒、永恆少年或是中年大叔,討論男人們的心理模樣。

系列文章請點我



最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