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2月12日 星期日

【助人者的禮物】心理治療師如何從即興劇練習中,學會覺察個案的投射認同

 
作者:王家齊




投射認同,就是丟接球


精神分析的理論中,「投射認同」一直是個不容易懂的概念。原因很簡單:投射認同這個概念,所嘗試描述的經驗,有很大一部分是看不見的。
簡單來說,投射認同就像是「丟接球」。只是那個球,是「肉眼看不見,卻又會打到人的球」。
有上過戲劇工作坊的人,應該都對這件事不陌生。比如,在我帶領的即興劇工作坊中,一開始會讓學員練習拋接真的球。那些球有大有小,有軟有硬。
一開始,同學們多半很緊張。怕自己丟不好、接不到,或是被球砸到頭。
慢慢地,他們開始熟悉在丟球前,先確認對方的眼神,有沒有在看自己(半數以上的災難,由此而起)。或是學會調整自己的力道,丟出對方可以接的球。
當這個我稱之為「韻律」的現象發生了。我請他們把球還我,但要繼續丟接球。
沒有球,要怎麼做呢?
我請學員先拿出一顆「想像」的球,握在自己的手上。這些球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甚至不見得是球形的。然後,我請學員看著對方的眼神,把這顆「想像球」丟給他。
這時候,熱心的即興劇學員,常常會用很大、很誇張的方式接住這顆球,想大大地歡迎這個點子。雖然,這會為教室帶來很多笑聲。但我會請他們再練習一次。
「你不需要『表現』出你很被這顆球影響...」我向接球的同學解釋。
「在這個練習中,你只需要『看見』並『感受』到對方丟來的球,這樣就夠了。」
「如果這顆球很大很重,讓你感覺被壓垮在地,那當然沒有問題。但前提是,你確實看見並感受到這顆球的重量,以及感受到它帶給你的感覺。」
「反應,但不要表演『你很有反應』。」
熟練此道的即興劇演員,即使是在上百位觀眾的售票演出中,也可以用一個眼神交流,完成上述的丟接球。
投射認同,就是那顆「想像球」。
治療師為什麼會看不見那顆球呢?還記得前面我提到,丟接球的時候,如果不想被砸到頭,一定要確認彼此的眼神。
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你非得死盯著對方不放,而是透過雙方的互看,傳遞出一個「我有看見你,你也有留意到我」的默契。
這是很美好的連結。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治療師在諮商中是很忙碌的。大多數時候,你需要注意時間,覺察對方的狀態,了解他帶來的話題。


治療室中,有很多球

這些話題中,可能還有很多艱澀的專業知識,只有少數人懂的內梗,或是最新的時事話題。
治療師是很忙的。
如此忙碌的狀態,就像是一次有十多顆球,在一個小空間中丟來丟去。冷不防,一顆沒被留意的球,就這樣打中治療師的頭。
我記得大學打壘球時,有次守三壘。打者揮出了一棒強襲球。我還來不及反應,球就直直地砸在膝蓋上。
那時候,我本來還想把球撿起來傳一壘。結果,身體一動,腳就不聽使喚地軟了。
治療室中的投射認同,常常也是這樣的強襲球。某種無以名之的感覺,突如其來地讓治療師陷入混亂,搞不懂現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無以名之」四個字,也說明了投射認同為何很難用文字解釋。就已經無法命名了,又要如何解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還好,無論是治療師,或是即興演員,都只要是夠好(Good enough)的母親就好。

夠好的治療師、夠好的即興劇演員


Donald Winnicott 是這樣說的:
「夠好的母親...一開始幾乎完全配合嬰兒的需求。當時間推進,嬰兒逐漸長出處理『媽媽失誤了』的能力。這位母親,也就可以逐漸地減少對嬰兒的完全配合...」
那是夠好,而非完美的母親。
如同兩位即興劇演員,在演出中的眼神交流,並不是什麼神奇的魔術。他們只是確認彼此有個「夠好」的連結,同時承受不那麼完美的結果(資訊是片面的、沒人知道全貌、有時候還是會聽錯搞錯)...
共同找出夠好(且令人滿足)的經驗。


助人者的禮物,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