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助人者的禮物】心理治療師與即興喜劇演員,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作者:王家齊 





這篇文章的觀點來自2015在Psychcentral的一篇文章, Parallels between Improv Comedy and Therapy(原文連結已移除,我在此放了其他作者就同一主題寫的文章,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重點整理


  1. 心理治療師與喜劇演員有什麼相同之處?他們在工作中使用了相同的技巧。
  2. 笑話的關鍵是不一致性(incongruity),笑話先透過鋪墊(set up)讓我們預期是一個結果,但最後的笑點(punch line)與我們的預期不同
  3. 減壓也是相同的方法,壓力是一個人感知到「我的能力並不足以應付環境對我的要求」,這是原本的想法(set up),幽默則透過給我們的「能力」或「需求」一個新的觀點,這個觀點與我們原本的預期並不相同(punch line),去調整原本的壓力感知。
  4. 幽默也可以有效地用於治療。當幽默改變了來談訪對於情境的知覺,也幫助他們創造了「啊哈」的頓悟時刻
  5. 但幽默在治療中需要小心謹慎地使用,因為許多治療議題是嚴肅而不能掉以輕心的。
  6. 即興劇是一種團隊工作,而且有不確定性,心理治療也是。
  7. 心理治療是兩個或更多人在一個不確定的歷程中合作,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轉折,使得每一方都需要適應這個轉變,並共同努力走向另一滿意的結論。在這樣的歷程中,即興劇與心理治療所需的能力是很類似的。


家齊小評


我的一位即興劇老師說,觀眾之所以會笑,是因為喜劇把他們推到危險的邊緣,最後沒事發生,大家就放鬆地笑了。這代表的意思是:治療中的幽默,或是喜劇中的幽默,都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讓人安心地享受。


喜劇的安全網


如果今天那條線被跨過去了,如同Keith Johnstone所舉例的:採香蕉皮滑倒的人真的受了重傷,那這就是無法幽默的。這也是文章第5點所說的「在治療中要小心謹慎地使用」反過來,當有些喜劇演員把open mic當成"free therapy(免費的心理治療)",這也離開了喜劇的安全網。


地圖並非風景


這篇文章也回到治療中經典的看法:困擾的是我們對事物的信念,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地圖並非風景,所以喜劇翻轉的其實是我們對生活的「地圖」,讓你轉過來,拉遠看拉近看,或是乾脆遞給你另一張地圖,這也是治療中幽默的玩轉。

NLP就有一些這樣的技巧,Richard Bandler在《NLP之父3天改變你的一生》這本書中,就有提到在一場(虛構的)工作坊中,處理恐懼或創傷的影像時,會伴隨幽默,哼歌與開玩笑,讓來訪者的狀態可以被持續轉換,引述Richard Bendler在書中的說法如下:

...她笑了,我就是要讓她開心,這樣她才能專心做我教她的練習,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恐懼的感覺之中。

人們在面對經歷過創傷的人時,往往不敢開玩笑。但事實上,讓他們嘲笑自己的問題,才能幫助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

這裡有一個問題:什麼是可玩的?什麼又是不可玩的?


幽默要有連結


「幽默狀態」是先與對方(來訪者、觀眾)有連結,然後才能翻轉。有連結的翻轉是幽默,沒有連結的翻轉則是暴力。

所謂把Open mic當成"Free therapy"其實代表了做演員的自溺,或是做治療師的自戀。這一刻,比起我的來訪者/觀眾在乎什麼,我更重視我說了什麼好的笑點,還是厲害的詮釋。

這一刻是沒有連結的,雖然有些演員/治療師是可以透過氣勢(或舞台生存法則)硬把對方連起來,但最後都會有一種隱約的不舒服敢。

就算開玩笑,也是要把對方放在心上。

這點其實是我的西西里小丑訓練師Alessio教會我的,他是一個如同酒神戴奧尼索斯般的老師,在工作坊中可以無限地開玩笑,走在邊界上...

但他從來沒有忘掉任何一個學生。

很多年以後我才懂,他其實是打開了很大很廣的覺知,連結了場域中的所有人,才開始試探與翻轉地開玩笑。

如果只是背了幾個笑話,就想要幽默,確實是非常危險的。


圖片說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