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教學即興力】學習者地圖:邏輯型與直覺型


作者:王家齊


學習者分兩種,邏輯型與直覺型。
擅長邏輯的好處是架構清晰易重現,壞處是少了動能與驚喜。
擅長直覺的好處是會令人驚豔有創意,壞處是缺乏穩定重現的可能性。

邏輯型的人會困頓,會覺得沒有更新更厲害的東西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因為腦袋太聰明而跟邏輯概念以外的東西失去連結)這時候就要學會解構與還原,離開語言層次回到圖像與身體(無法言說的世界領域),對於這一類人特別有幫助。

直覺型的人會迷失(因為直覺本能的卡住,常使直覺者感到一無所有)這時候就需要簡單框架與他人的信任,就像是對待Artist’s way的小藝術家,給一個畫框,剩下你自己發揮,歸納法對這一類的人特別有幫助。

我自己是屬於邏輯型,當初在醫院實習時,我還把鑑別診斷當成邏輯腦的遊戲來玩來挑戰。然而,邏輯型在進入「與人相遇」的臨床工作時,確實是有限制的...

直到我從即興劇的學習中,發展了即興力訓練。對我來說:即興力訓練建立了移動語言的能力,解構與還原則解放了邏輯型的詛咒

更重要的是,我要對邏輯者說—

請嘗試把語言當成一種可翻轉的遊戲。
當你真的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才能從邏輯的詛咒中解放。


#這也是我這一年在教的精華
#同時也實踐在2020的工作中
#這篇是主要講邏輯者所以不附圖了
#歡迎來到邏輯者的世界
#那直覺者呢
#有機會來談 



延伸閱讀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教學即興力】專注的角度不同,世界就變得不同


作者:王家齊 





你可能聽過這句話「當你手上有一把鎚子的時候,世界上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

這是應用即興劇,或是說任何人在學習路上最大的誤區—對於方法(手上的鎚子)本身有著狂熱式的堅信。


你是專注在方法,還是專注在問題?


從2010開始,我在學校念研究所時,就偷偷把即興劇「滲透」進來。

當時的指導老師正進行醫學人文課程的改革,想要引入演講與簡報以外的形式。而我正好學了一套方法,又自認熟悉團體帶領,便接手開始改造課程。

一開始,我只有鎚子。

我在即興劇工作坊玩了許多遊戲,大家笑得很開心,反思時又有收穫,於是我天真地以為—只要把這些遊戲從頭到尾帶一次(或是改變一下順序),我的學生就可以經驗到我當學生時的收穫。


事情沒有憨人想的那麼簡單


許多年的帶領與研究以後,我才了解:醫學人文課程本身就有它的「困境」,雖然臨床現場我們期待也希望醫師具有人文情懷,但在醫學系繁重的必修課程中,這顯然是一個過度華麗的奢望。

(我大概這輩子都無法忘記,我第一次帶課程的時候,學生們默默以一種消極反抗的方式,在底下看...看細胞生物學!?)

這是我在應用即興劇的起點。


從專注方法到專注問題,從被工具所用,到選對工具解決問題。

陸續我有機會在醫學系與臨床心理系進行不同的應用專案。

給臨心系大學生的,是純粹的自我覺察,並透過持續聆聽與表達的歷程,建立助人工作者最需要的內力。

給臨心所研究生的,是在心理病理的靜態概念,加入劇場的動態體驗—當時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正紅,有了應思聰這個角色作為共同的引子,我們很快就能開始體驗思覺失調症對生命帶來的影響。


回到與人工作的起點


然後,我回到醫學系的人文課程。

能夠「回歸」的關鍵是:當時的我,也累積了在醫院與精神療養機構工作的經驗。這些經驗教會我看見了「人」在哪,以及要在醫療現場與人相遇時,可能的碰撞又是什麼?

實習那年我在精神科,跟夥伴完成了一個團體,而那也是我們在醫院的最後一周。

團體的氣氛很好,也有些依依不捨,於是陸續有成員開起玩笑,心理師你們畢業後就直接來我們這邊上班吧,大家熱烈討論著。

忽然,有一位成員奮力地舉手,用著口齒不清的語言,努力地吐出每個字

我.希.望.兩.位.心.理.師.要.做.良.醫.不.要.做.名.醫。雖.然.我.也.希.望.你.們.留.下.來。但.我.知.道.還.有.地.方.更.需.要.心.理.師。畢.業.後.請.到.更.需.要.你.們.的.地.方.好.嗎?

那一個字一個字碰撞著我,直到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深刻如昔。


方法之外,我們看到了什麼?


這些經驗形成了醫學人文課程的主題,為的是回答「我們為什麼需要醫學人文?」以及「我們為什麼要看到病後面的人?」

我依然使用部分的即興劇練習,為的是建立可以體會經驗或處理問題的技巧。而真正的訣竅是:弄清楚你想處理什麼問題?

在你眼前的,是一根釘子?一朵玫瑰花?或是一個時鐘?


後記(一)


這是我前五年的經驗,後五年我體會到,除了專注在問題,還可以專注在更大的____,帶來更廣大的收穫。這樣的專注,在之前的文章小小提過,也是我目前工作坊的核心,有機會我們再聊。


後記(二)


照片是有一年在碩班做心理病理體驗的課程紀錄,文章出自我研究所老師的一篇訪問,也歡迎參考(連結點我)。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Q:具體來說,你的專業領域到底在做什麼?


作者:王家齊 




A:這是一套捕捉無形之物的技藝。


1. 劇場跟心理治療都有一個工作,就是把無形化為有形

2.更精確的說,是捕捉無形之物(無法言說的那個『什麼』)

3.簡單來說,這就是命名,是框架,是結構也是局

4.捕捉是為了聚焦,是為了具體,也是為了可操作

5.這其實是一個手法,一旦抽象而無形的東西被『架住』了(文雅一點會說被『描繪』了),那就可以轉換它

6.也可以用這個角度來想心靈牌卡:用『牌框+圖像』捕捉無形的經驗(比如最
近的自己)

7.除了牌卡以外,也有更直接的作法能展開補捉

8.只是,捕捉需要一雙鷹眼

9.於是這裡有一個反過來的邏輯,把已有的具體概念『還原』回經驗

10.(這就是我念碩士時寫了三年的東西...)

11.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小王子已經說過了 『語言是誤會的根源』

12.還原超越語言,找到其中的經驗,但又需要一套手法捕捉那無形的經驗,重新命名而化為語言

13.這個來回的過程,就是我每天的工作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Q: 學即興,為何是和『教練』學?


作者:王家齊





有些來上微笑角即興劇工作坊的朋友會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會稱講師為「即興教練」,而不是「導演」或「老師」。

這是有原因的,跟即興劇這門學問的歷程有關。


關於我的教練


先說說我自己遇見「教練」的歷程。

一直以來,我不太會拉單槓。

那時候大人都會說,男孩子如果不會吊單槓,當兵的時候就慘了,會被電到飛。雖然我服役的時候不再需要了,這個「男生要會拉單槓」的念頭依然種在我心裡面。

於是幾年前我去了健身房。

從一開始的團體課程(大家走同一套課表,互相激勵也互相比較...不管是偷偷比還是正大光明比),到後來的一對一課程,我都找了同一個教練。

那時候為了上課,我得早上八點從新北到台北市。每天早上努力爬起來,總得拼命說服自己不要逃跑請假,不要拿酸痛當藉口...而最難的是—說服自己可以突破今天的挑戰。

因為教練每次寫的課表,總是比我已經會的,再困難一些些。

以拉單槓為例:

當時我還沒有能力自己拉完一下完整的單槓,於是我的菜單跟其他同學有點不一樣—我要抓著單槓,收緊上背,試著「吊」在半空中30秒,然後下來。

一開始光是這樣吊著就去了半條命。

慢慢開始可以撐住了,但還來不及高興—教練就要我掛著6kg的重量,一樣吊在半空中...然後6kg逐漸變成了8kg,吊一次逐漸變成了吊三次...有一天,我心血來潮,沒掛任何重量拉上單槓

突然發現,我可以把自己拉起來了!


教練的意義


對我來說,這就是教練的意義。

教練的目標,是協助學員建立正確的心態與技巧,並透過反覆的練習與回饋達到修正的效果。我記得一開始我很擔心自己的表現,很擔心做不對會受傷,或是做錯了很丟臉...

直到我發現我的教練並不會嘲笑或批評我的表現,而是中性地回饋我:「什麼地方做得很好」「怎麼做可以更好」,於是我開始能好好觀察自己的身體,在訓練中有著什麼樣的反應。


『即興力』教練


即興劇工作坊也是這樣。

我在微笑角帶領的《人生實驗室》系列工作坊中,因為目標是讓學員們可以用最小的代價,嘗試並訓練不同的人際技巧。身為即興教練的我,需要選擇適合每個人的「重量」。

有些新來的夥伴,或許是第一次上工作坊,光是好好待在(這有點瘋瘋的)現場,就需要花好大的力氣了。因此,「放膽嘗試新鮮事」就是他們的目標

有些常來的夥伴,對於工作坊會做些什麼已有基礎認識,但很渴望透過工作坊調整自己的習慣模式。這時候即興教練我就得加大重量,讓他們「練習新反應」,並聆聽「新反應帶來的感受」。

這時候就是以「訓練」的角度來工作了。

就教學而言,訓練的意思是:

我需要拆解一個技巧與背後的階梯(小練習),讓夥伴可以逐步熟悉進而學習。同時我也要留意這背後帶來的感受,也就是心態對於練習產生的影響。

有些夥伴,則是跟著微笑角一同成長了一兩年的舊生。對我們來說,在已經熟悉的練習中找到成長之「道」,就是關係。

這時練習已經不再只是練習,教練也不再只是教練,比起師生我們更像是旅伴,探索一條創造人生的道路。


透過教練,成為自己的教練—這就是即興之道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教學即興力】即興力練習的三層境界


作者:王家齊




第一層:做練習不知其所以然


即使不知道有效的原因,如果有能力/幸運遇到好老師,能夠正確使用經典的即興力練習,就算不知道那要練什麼,還是可以發揮4成左右的效果

我自己在這個階段待了三年


第二層:做練習而知其所以然


開始知道練習的原因,或是練習追求的狀態(State)

『狀態』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因為他說明了進入心流/神馳所需的敲門磚,到底是什麼?(有機會再用篇文章來說)

知道原因之後,無論是個人練習/團練/工作坊,都可以更加聚焦,練功教學也都更有效率,你會開始發揮效能

我自己在這個階段待了四年

然後,有個東西覺醒了—


第三層:知其所以然而創造練習


練習不再是主體,想讓自己/演員/學員進入的狀態才是主體

進入這個層次後,總是在「發明」新的練習,也許是舊練習的新玩法,或是「好想跟你們這群人做這個練習」的新想法

在第二層次時,我帶工作坊追求的是流暢而環環相扣的課表

在第三層次時,我追求的是為這群人創造練習,創造讓他們進入美好狀態的練習(這也呼應了催眠工作的假設)

覺醒之後,我又走了三年


就這樣,我跟即興劇走了十年
下個十年,會有下一階段嗎?

我也很好奇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教學即興力】課程回顧『陪你走一段負重前行,盼來有一天春暖花開』


作者:王家齊 




2020/5/30, 5/31在文大推廣部開的第三期【教學即興力】結束了。
從第二期開始,我就讓學員在課堂實作。

對於想要運用【教學即興力工具箱】的學員來說,能夠實際體會即興活動並化為語言,是關鍵步驟(**第三期學員可以從本次提到的【意識架構】,更深度地理解這句話在教學的用意)

第二天中午,我讓挑完紅花卡,彼此分享完的學員進入製作教案的魔鬼階段(跑馬拉松前,總要先有補給),就在教室一片安靜的時候—

我留意到自己順手選的一張卡。

崎嶇的山路...大人帶著小孩,分別背著大藍子與小藍子。瞬間,好像懂了些什麼...

想起2012年我剛從學校畢業,還不確定未來該怎麼走,雖然開始用即興劇帶團體,能力與自信也不太夠。

而我記得有次去上哈克的工作坊,在一個短暫的下課時分,他忽然跟我說


家齊,你要把你在帶的東西,反覆反覆地練習—如此一來,就算當時狀況再不好,這也可以幫助你度過寒冬。


直到今天,我仍然很感謝這句話(雖然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要對我說XD)

因為在那些負重過冬的日子,我有了一個大籃子...
還可以帶著一群夥伴,走一小段教學的山路。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Q: 心靈雞湯與蛻變成長有何不同?


作者:王家齊




A: 差別在於,核心是『語言』還是『經驗』


1. 心靈雞湯在「被雞湯」之前,曾經是某個人的人生,某種痛苦與超越,某種掙扎或衝撞,某段不為他人道的歷程。

2. 那本來是很珍貴的,一個人用一輩子教會你一件事。

3. 然而,當經驗化為語言,並被不斷濃縮讚揚轉譯(記得小時候玩過傳話的遊戲嗎,一句話傳越久傳越多,就越離開原本的樣子),就「被雞湯」了。

4. 最近在看催眠治療的大師Q&A,Jeffrey zeig有一句話很打動我
『學位與證書不會讓我們成為心理治療師,只有一個覺醒式的經驗出現了,我們才會經驗到自己成為心理治療師,或是經驗到我們結婚了,或是經驗到原來某件事我做得不錯。』

5. 覺醒式的經驗讓我們回到「前雞湯」時期,回到我們深有所感而終於脫口而出的那句話,也就是後人掛在嘴邊的金句。

6. 為了讓這個體悟發生,我們必須回到經驗之中。我們必須創造經驗。

7. 創造一個有能的經驗,是我從即興劇學到,從Zeig身上驗證的事情。

8. 在即興劇工作坊,我們透過即興練習,創造這個瞬間。


Q: 你如何透過即興力訓練,創造這個瞬間?


2015年我完成一趟52天的即興劇學習之旅,回到台灣。我渴望把我在不同國家,工作坊與舞台上的體驗分享給更多人,所以我設計了微笑角即興劇團的『即興劇基礎十堂課』

當時很多想來上課的夥伴,可能是看過演出,或是上過單堂體驗課,又或著是看了部落格文章而來的,他們不約而同有這些疑問:

「演員反應也太快了吧,我有可能像你們一樣嗎?」
「好像很好玩,可是我不會演戲很容易緊張欸...」
「你們好棒,我想參加你們的課,可是我有偶像包袱怎麼辦?」

我從不說服他們可以做到(我甚至反過來,告訴他們在這個工作坊,沒有什麼是非做到不可的)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的工作是為學員創造一個『我做得到』的經驗。


A: 為學員創造一個『我做得到』的經驗


所以...每次當我看著工作上台的學員,從緊張優雅禮貌,甚至害怕到發不出聲音。再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把注意力從自己移動到夥伴,說出第一句話然後用上它...然後有一刻,他們做出了一些連自己也很驚訝的事情,我總是記得那些時刻—

那個在鏡頭前美麗甩動頭髮的女孩
那一對創造了侏羅紀公園的雙人組
(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用上了什麼來當恐龍!)
那開了生命中第一場即興演唱會的男孩

我從不說服他們可以做到這些。

我在工作坊中創造一個經驗,讓學員經驗到「我是一個可以展現自己的人」「我是一個可以當下反應的人」「我是一個可以享受扮演的人」

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有句台詞

"What'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 An idea. A single idea from the human mind can build cities. An idea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and rewrite all the rules."

比起用心靈雞湯填補不安的缺口,也許更重要的是,把雞湯當成覺醒經驗的入口,讓它喚醒內在深處的idea,然後轉化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