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農曆新年專題】這樣的媽寶不離婚!?難道留著過年湊一桌?

 
作者:王家齊 feat. 大心診所




年關將至,不少媳婦與準媳婦的神經已經開始緊繃起來。​明明全家齊聚本該是歡樂、值得期待的事情......怎麼會,怎麼會,變成了大家各自委屈的狗血劇呢?
今年,我和大心診所聯手出擊,針對三個常見的【過年八點檔】,解析其中的三角關係(婆、媳、子),並提供(可能的)教戰手冊。
小提醒:這篇文章很長、很長,非常地長,就跟「婆媳糾葛」的怨念,一樣長......深呼吸,吐口氣,沒有一定要一次看完(別連讀文章都那麼努力!)
​​
繫好安全帶,我們要出發了。

情境一:先生的請求「媽媽是對我們好、你就為了我忍耐一下不行嗎?」

【案例故事】
1. 婆婆是會照顧人但又控制欲強的類型,小到連家裡物品擺放位置、做家事的順序、穿的衣服顏色都會一一指點。
2. 先生從小在原生家庭已經被管習慣了、但太太有時真的會被念到很心煩,跟先生反映後卻換來一句「媽媽是想好好照顧我們、為我們好,你就配合一下怎麼了!」
3. 太太被這麼說之後,一方面很氣先生站在婆婆那邊、一方面也有點罪惡感「對阿婆婆確實是對我很照顧、難道惡媳婦其實是我嗎」
【情境解析】
心理學有個原理是,我們雖然已經長大了,心中都還是有個小孩。當先生講出「媽媽是為我們好時」,這一刻他不是「妳的先生」,而是變成了「媽媽的兒子」。
這一點,一定要先看懂。因為:婆媳問題中,大概有八成的煩惱,來自:「位置錯了」。
這位太太,之所以很氣先生站在婆婆那邊,是因為她要的是「先生」的幫忙,但先生跑去變成了「兒子」。

那為什麼會有點罪惡感呢?當太太想到「婆婆確實是對我很照顧......」這一刻,她也變成了「小孩」。

特別在我們華人文化中,許多家庭還是習慣要嫁進門的媳婦,喊婆婆一聲「媽」。這一喊,讓太太在夫家,也有了一個「女兒」的位置。
簡單來說,「照顧」與「控制」本來就是一體兩面。
被照顧很爽,但就會被控制。
被控制很幹,但如果想要被照顧的好處,就得忍耐。
【因應技巧】
1. 心態建立:忍不忍婆婆,都可以,但一定要注意!無論妳選擇忍耐或不忍,都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2. 策略有三:
(一)婆婆的好,可以感謝。婆婆的煩,要能模糊界線。
關係就像悠遊卡,平常就要幫它儲值。才不會到了人潮擁擠的捷運站,「嗶」下去才發現,幹!餘額不足。

這聲「幹」是可以避免的。平常婆婆給的多、給的好,如果是你剛好需要的,就多多感謝。不用害怕妳的感謝,會「增強」婆婆的行為——她老人家練習了七八十年,還差妳這七八分鐘嗎?
妳的感謝,是為了幫婆媳的關係儲值。這樣一來,當妳要畫界線說”NO”時,才有足夠的餘額可以扣。
(二)忍或不忍?這是一個好問題。
妳來選。
忍,就要找到自己的喘息時間。
不忍,就要學會畫界線的藝術。
如果妳選擇不忍,記得配合(一)的關係儲值,不要一次就把扣打用完。
妳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回應婆婆的控制:
A. 禮貌性地拒絕:說感謝,找理由,找出替代方案,像是:「謝謝媽(說感謝)~我們家比較小,碗又有點多(找理由),我等等一起收就好了(替代方案)。」。如果妳的婆婆,只是習慣指揮家務事(了不起的歐巴桑!),妳的好好說NO,其實是在溫柔地提醒她放手。
B. 敷衍+開玩笑:有些婆婆,是真的會伸手跨越妳的界線。這時候,「敷衍+開玩笑」不是為了討好大家,或讓氣氛變好。而是為了模糊界線!比如說,妳可以用輕鬆的語氣:「哎呦媽妳好辛苦窩,來休息一下喝杯茶,我幫您泡最好的那種......」
通常,老人家對妳的開玩笑,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停」,也就是停下了原本指點家事的模式。一種是「罵」,罵又分成「笑罵」與「冷罵」。

笑罵通常是:婆婆就會邊笑邊念「三八啦!」「這麼不正經......」這時候代表妳成功了,不用理會繼續開玩笑就好。

有些婆婆會「冷罵」,像是:「哼!都不知道有沒有在反省......」這當然是酸言酸語,但也沒差。妳還是可以繼續「態度好但敷衍」,因為我們的文化說了:伸手不打笑臉人。
(三)應對完婆婆,別忘了先生啊。
無論忍耐或不忍,都別讓先生置身事外。
尤其妳這麼用心地看文章、學技巧,還要說學逗唱來一回。轉頭看到先生擺爛滑手機—絕對仇恨值爆表,想要掐死他。
面對先生跑去當小孩(媽媽的兒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醒他:不要忘了,你也是大人,是我的老公。
簡單來說:小孩要的是公平,大人做的是談判。
因此,妳可以反問先生「我為你們家配合,為你們家忍耐,那你會為我做什麼?」
逼先生回到「大人」的位置,重新跟妳協商。(當然,男人是很重面子,又很需要鼓勵的......如果妳成功逼他回來當老公了,也請在夫妻協商之後,讓他知道:他的挺身而出,有多帥。)

情境二:先生的擺爛「我不說話、不幫忙是為你好,免得我媽更生氣」

【案例故事】
1. 太太每次回婆家就會被各種指使與嫌棄,尤其是過年期間更是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2. ......但還是會被嫌洗菜浪費太多葉子、衣服應該要手洗、不夠大方不會招呼親戚朋友等等,而先生就躺在沙發上划手機無動於衷。
3. 晚上太太跟先生抱怨時,先生竟然回嘴「你看不出來我是在幫你嗎?如果我動手幫忙打掃或幫你回嘴,我媽就會更討厭你」
乍聽之下好像有點道理,但就是令人很不舒服,卻又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情境解析】
控制,是出於「焦慮」。嫌棄,則是基於「鄙視」。
情境一的婆婆雖然愛念,但至少還是把你們夫妻倆當小孩照顧(管)。情境二的婆婆就不同了。嫌東嫌西,看什麼都不順眼的婆婆,是在婆家設立了一條「華人女性鄙視鍊」。
所謂的鄙視鍊,簡單來說就是:長得高的看不起比她矮的,拿iphone的瞧不起拿小米的,喝現磨咖啡的看不上用掛耳包的。
一言以蔽之,我比妳好,妳比我爛,所以妳做什麼我都不滿意。於是婆婆就罵妳:手腳不夠快、長得不漂亮、做人沒禮貌......
在婆家被鄙視了一天,很是委屈。回頭想要找先生訴苦,又被踩了一下。
案例中,先生這句「如果我幫你,我媽就會更會討厭你」是一句很厲害的話。這其中隱含的鄙視鍊是:在我家,我媽比妳好,我也比妳好(就算我只會在沙發上耍廢,但我是這個家的兒子,我有特權)。
如果我幫了你,那也是我好而不是你好。所以我最能幫你的,就是不幫你(讓妳自己努力做到死,看看哪天孝心會感動天)。
的確,婆家的規矩,是婆婆訂的。這條鄙視練,是真的存在。然而,有了鄙視鍊,不代表妳就只能無言以對......
【因應技巧】
警語:雖然妳懂了這是「鄙視鍊」,但絕對不要拿這個概念來「公審」妳老公與婆婆(否則後果自負)。都說是鄙視鍊了,在鄙視鍊底層的你,拿這句話來罵人,就會得到公平正義嗎?
這狀況,就如同《少林足球》的經典台詞「裁判、球證、旁證、技術委員、主辦、協辦,所有單位都是我的人,你們怎麼跟我鬥!」
——還是要鬥,只是要分別擊破。方法,一樣有三:
1. 要先判斷老公到底有多廢
先搞懂:老公兩手一攤這麼廢,到底是他個性擅長偷雞摸狗?或著這是他們家寵出來的?
也就是說,老公這句「你看不出來我是在幫你嗎?如果我動手幫忙打掃或幫你回嘴,我媽就會更討厭你」到底是真?是假?這是要做事實查核(Fact Check)的。
老公只是偷雞摸狗,就直接「在婆婆面前」交代事情給他做,再觀察婆婆的反應到底是什麼?是真的更討厭妳這個媳婦動他兒子?還是覺得過年本來就應該全家動起來?
這樣你才知道,他是滿口謊言偷懶?還是婆家把他寵壞?

不用擔心這樣做妳婆婆會更討厭你。既然妳都是這個家的最後一名了,妳還能掉到哪裡去?地下室嗎?
2. 請保持「我就爛」的態度
好,假如實驗結果證實:婆婆真的超護著她兒子,然後呢?記得我剛剛說過的,一個人在鄙視練底層,雖然過得不會太爽,但也有一個巨大的優勢......
躺平。
人性弔詭的地方是:妳必須想努力、想做好、想得到認同,別人才能拿「妳不夠好」來打妳。如果妳躺平了,妳擺爛了,別人怎麼罵妳都敷衍以對,反而沒有人可以拿妳怎麼樣。
別忘了,如果她們家愛寵兒子,妳再怎麼抱怨也沒用。
請把力氣,用在對的位置上。下次婆婆再嫌妳,老公不挺妳,請練習「不要」百般證明自己,而是:輕輕地說一句「對啊,我就不太會這些。(我就爛的態度)」「蛤,那怎麼辦?(兩手一攤的態度)
我知道,這對任何一個從好學生變身為好太太、好媳婦的女人,都不容易。
但,這大概妳是必學的人生功課。
3. 要抗議,就要打得夠大力
如果妳真要揮拳反擊,請務必確保對手倒地。很多時候,我們跟另一半「抱怨」,其實是想「討拍」。但如果每次妳都要不到,或是先生實在太軟爛......
妳要來硬的。
這時候,華人常說的「一哭二鬧」就很重要了(三上吊就別了。死掉就沒什麼好爭的,而且很容易被當成放羊的小孩)。
如果妳要討拍,老公卻不理妳。比起細瑣的抱怨,幻想老公有天會轉念,倒不如來一發大的,讓妳變得「麻煩」。
像是:「你知不知道我每次回你家,都有多害怕多委屈!?你媽討厭我,你也不幫我,那你到底要我怎麼辦!」

這是一記關鍵的勾拳。在拳擊場上,如果妳一開始就頻打勾拳,那就很難用它擊倒對手。
當妳出拳,請務必確保對手倒地。

情境三:先生的指控「哪家媳婦不是這樣,我媽要求也沒有特別過分吧」

​​
【案例故事】
1. 印象中的過年情境,總是阿嬤、媽媽和伯母們在廚房忙進忙出的身影,女性負責煮飯、拜拜、整理家務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的分工模式,但已漸漸不符合現代的價值觀與生活模式。
2. 對媳婦來說,會感受到憑什麼事情都是我在做!?的委屈......
3. 而對婆婆和先生來說也會困擾於「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分工、莫名其妙就要被貼上惡婆婆與媽寶男的標籤」
那所以到底該聽誰的?誰又該服侍誰?怎樣的要求才不算過分?
【情境解析】
「惡婆婆、懶媳婦、媽寶男」,是一道「華人三角關係」的八點檔。既然是八點檔,就表示:這一齣狗血爛戲,可以連演200集,都不膩。

其實,在現在這個世代,存心刁難媳婦(惡婆婆)、故意不理老婆(媽寶男)的人,已經不像上個世代那麼多了。
原因在於:上一個世代的資源相對匱乏,結婚、生小孩、管媳婦,多半是為了累積人力資源。這一個世代少了餓死窮死的問題,對「家人」的看法,也從「人是工具」轉變為「人是目的」。
不過!別忘了:觀念,是學來的。
關於我們如何學習社會文化這件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在《隱藏的博奕》一書中,提出一個有趣的看法:
學會一個觀念,要花時間。放棄一個觀念,也要時間。
舉例來說,當妳的婆婆16歲時,她要學會「我是家中的工具」,要花時間。而當她66歲的時候,要放棄「媳婦不是我家的工具」「兒子媳婦有自己的人生」,也要時間。
這道三角關係的八點檔,之所以大家演起來都委屈,是因為:婆婆、媳婦與老公,都是被當時社會風氣所定義的「角色」。
學會一個社會角色,要花時間。放棄一個社會角色,也要時間。
【因應技巧】
1. 心態建立: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只有誰比較需要誰)
媳婦不一定要尊重婆婆,婆婆不一定要對媳婦好,先生不一定要護太太,太太也不見得理先生。
人際關係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聽起來很自由、很美好,但別忘了:既然沒有了任何「應該」,那所有的需求、資源與支持,都需要自己「喬」過去、「爭」回來。
這樣說很黑暗嗎?如果妳會這樣想,代表妳已經發現了「社會角色」的功能:維持一個家的穩定
心理學認為,雖然到處貼人標籤,會讓人視野狹隘,無法跳脫刻板印象。但,貼標籤是有好處的。標籤就是分類,分類就是簡化,簡化讓所有事,可以被預期。可以被預期,就比較穩定。
因此:婆婆是第二個媽,媳婦應該當孝女,男主外而女主內,女人在廚房、男人在廳堂......這些聽來老舊的標籤,其實是讓每個人快速理解並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方式。
沒錯,時代變了。那妳要革命,還是要演戲呢?這是妳要決定的。
2. 請先搞懂自己的委屈:在氣什麼?難過什麼?還有你「要」的是什麼?
好,所以妳決定要革命。那妳要爭取的是什麼呢?
不,不是他們不應該這樣對我,而是妳要什麼呢?
我在心理諮商的工作經驗中,發現「感情問題」有個很特別的地方:
這是一個我們很容易抱怨「我不喜歡!」「我不要!」,卻說不清楚「那我想要什麼?」「我想改變什麼?」的話題。
會這樣,原因也很簡單:在愛情中,我們很容易變回3歲小孩。3歲小孩要是覺得不舒服,多半皺眉尖叫「我鼻要!!!
但如果妳問他「那你要什麼?」嗯,恭喜妳,接下來應該是至少30分鐘的拉拉扯扯。這種情緒,我們稱之為「」。
長大之後,妳應該不會在地上哭鬧打滾,但或許妳會拿起手機,手指飛快地動起來,發一篇公審文到Social Media。
像是:這樣的媽寶不離婚!難道留著過年湊一桌?(嗯?好像有點眼熟)
或是:我的婆婆從來沒尊重過我,難道是我錯了嗎?
這種我們稱之為公審、取暖的行為不是不行。只是當妳放下了手機,在春聯與鞭炮一片通紅的氣氛中,恐怕依然感到空虛......
在諮商中,當來訪者提及這些心情感受,心理師不會只是幫忙秀秀拍拍,或是跟著一起罵那個人壞壞。
心理師還會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不管是你煩還是他煩)詢問來訪者:「在這些感受背後,妳的需要是什麼?」搞懂妳的需要,才知道妳的訴求。懂了妳的訴求,才有辦法談判。
有時候,過年很像是把兩國的軍隊,擺在同一個房間,然後祈禱他們今年不要打仗。不過呢,我大學軍訓課的教官,說過一句話:「戰爭,是政治談判的其中一種手段。」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也不見得要頭破血流。有了訴求,開始談判,戰爭(一哭二鬧)只是其中一種手段。
3. 先觀察,再談判,別一下子就宣戰
觀察什麼?觀察婆婆、先生的要求,是「習慣」還是「控制」?
習慣的意思是,自動化地認為「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那今年也這樣做吧~」但不代表他們認為「只能」這樣做。
控制的意思是,有意識地認為「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妳不跟著做就是白目!!!」也就是說,不聽話就會被踩下去。
為什麼要先觀察呢?
因為只是「習慣」這樣做的人,是有機會可以討論、談判的。所謂的「討論」,就是讓雙方關掉自動駕駛模式,重新上路。討論之前,請先想清楚妳的訴求,然後深吸一口氣,緩緩地開口:

「我知道這幾年習慣先大掃除再吃飯(先站在對方的位置想),不過因為每次一掃下來就有很多東西要整理(提出「我們」的難題),今年能不能讓大家(a.k.a那個在滑手機的老公)都來幫忙掃,這樣也比較快(提出訴求)......」
那麼,如果她們是在「控制」呢?面對控制帶來的暴政,妳有兩條路:
一是躺平(請回頭看看「情境二」的說明),二是革命
所謂的革命,就是在選擇:是要「鬧」?還是要「斷」?一哭二鬧,我們也在情境二講過了,可以回頭參考(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要抗議,就要打得夠大力!」)
但如果連「鬧」的力氣都沒了,感覺自己從灰心到死心了呢?
......慢點!我們要來想一想「斷」的代價是什麼?畢竟,一段感情的斷與不斷,絕對不是怒喊「我要跟你一刀兩斷!」這麼簡單。
​​
看了這麼久,想了這麼多。也許,妳會突然心好累。
覺得我幹嘛為了那個死鬼,研究這麼多有得沒有的?
會不會事情根本沒那麼複雜(還三個情境咧)
換個老公,換個婆婆,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
糾境,婆媳之間的難題,夫妻之間的恩怨,是否能夠「刷」地一刀兩斷?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為什麼婆媳問題千古難解?

【關係深度解析】
從關係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婆媳問題之所以困難又糾纏,是因為這是一段「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是許多Netflix影集、民視八點檔、或著童話神話漫畫的「戲劇張力」來源。
原因在於:當兩個人說話不直接,無法一對一好好溝通,就會拉入「第三者」攪局。
像是婆婆不直接跟媳婦討論,而是跑去對先生(她的兒子)說媳婦的壞話。
或是先生無法應對婆婆(他的媽媽),而要求太太(媳婦)去讓婆婆開心。
這種無法跟一個人好好說話,於是拉另一個人進來抱怨、消氣或操弄的關係,是三角關係的第一個難題。
我在《媽寶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到:上個世代由於父親多半不在家(原生家庭缺了一角),母親只好抓著小孩相依為命。
如果妳嫁的老公,剛好就是人家媽媽抓著不放的兒子——碰!這瞬間,妳就變成了被排除的小三。

當兩個人感情如膠似漆,沒有界限不分你我,不被愛的那個人(即使結婚的是妳)就成了第三者。

這種「誰跟誰好,誰又被排除了」的特性,是三角關係的第二個難題。
【因應技巧】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有二:
1. 學會打理好兩人關係,去除三角關係的流言蜚語
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的三個情境,明明有一個媽寶老公在。我卻花了80%的篇幅,告訴妳如何跟婆婆相處。
跟婆婆處理不來,跑去找老公抱怨,也是一種「綁三角」的行為。不是不行,但就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婆媳關係該如何解?最合理的目標是:先確定妳們一年會見幾天(所以我不太建議住在一起),再決定這幾天妳要怎麼應對?
2. 要打理好婆媳關係,先檢視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雖然要叫婆婆一聲「媽」有時候很怪,或很煩。但這句話至少暗示了我們一件事:在我們的文化中,隱約地期待媳婦,能夠成為夫家的「女兒」。
在考慮如何面對婆婆之前,或許要先問一問自己:我能夠應對我的「親媽」嗎?
這也是我在心理諮商中,與「媳婦們」工作的經驗。常常我們談了一些短期策略,來訪者也點頭如搗蒜(還做筆記)......
But,人生最恨的就是這個But,下禮拜,或是下下禮拜,來訪者會告訴我「這些建議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做不到。」
為什麼做不到呢?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諮商中深入探索下去,才發現她從來無法對媽媽「說不」。
於是,當她面對這個要叫「媽」的婆婆,即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也知道可以怎麼擺爛應對,依然還是無.法.說.不。
這,就來到了心理諮商可以發揮的地方。
如果短期因應,像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不痛了就可以回去上班。
那麼長期解決,則像是調整體質,從根本改變長期以來的習慣制約。
——好啦,最後我們要來談談那個陷在沙發、躲在手機的男人。

是否真的該放生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媽寶老公?

要斷掉跟媽寶老公的孽緣嗎?且慢,先想想兩件事:
1.老公的媽寶程度,到底還有沒有救?
2.這段關係中,到底「誰比較需要誰」?
《媽寶心理學》這本書中,最受歡迎的一篇文章是「媽寶男分級表:如何判斷我身邊的媽寶男,是否還有救?」

我在這篇文章中,根據我的諮商工作經驗,將媽寶男的嚴重度分為「輕、中、重」三級。
當時因為篇幅考量,我在書中沒提到,我是怎麼區分「媽寶的嚴重度」——其實,這就是用前面提到的「三角關係」來分。
當兒子不是故意抓著媽媽,媽媽也沒有刻意抓著兒子,只是這個兒子還沒有長大為男人。這樣的媽寶,是「輕度」。
→如果妳對這個男人還是有愛,有喜歡,感覺值得花時間調教一番。那麼,是可以嘗試看看的。
但如果兒子抓著媽媽,是因為媽媽抓著兒子。或是妳調教得正開心,就發現婆婆的大手伸了過來。這是「中度」媽寶。
→媽寶到了中度,代表三角關係啟動了。一旦三角關係啟動,要活下來,就要有《後宮甄環傳》的宮鬥技巧,才玩得下去。
(如何知道自己能不能鬥呢?給妳一個提示:我在「長期解決策略」中有寫到。)
那如果不只媽媽抓著兒子,兒子也抓著媽媽,兩人母子連心融為一體,根本沒有要鳥妳呢?
→嗯,答案應該很明顯吧(除非妳也喜歡這一味啦)。
這,就是如何觀察「老公還有沒有救」的方法?
【如何判斷出「誰比較需要誰」呢】
我在《媽寶心理學》中,寫了一篇「與媽寶男分道揚鑣前,妳需要思考的26件事」。後來,我去上電台訪談時,有位年輕的女主持人問我「心理師,媽寶老公這麼可惡,要跟他分手,還要考慮這麼多事喔?!
是的。那是因為:如果你們結婚了,甚至有了小孩,分道揚鑣就不會只是在家哭三天,喝台啤大吃鹽酥雞,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我在書中提到,要切斷這段關係之前,妳至少要考慮三個面向:情緒面(事前預備)、關係面、現實面。這三個層面,簡單來說:
情緒面,是要搞清楚妳是一時不爽(那還是發文公審好了),或是鐵了心要結束。畢竟,被情緒控制而衝動分手的人,會不斷在「氣得分手—哭著復合」之間鬼打牆。
我是希望看這篇文章的讀者朋友們,都不要把人生過成這樣,比較好。
關係面,其實在書中還分成「夫家」與「娘家」。曾經有母女關係很差的來訪者,跟先生吵著要離婚時,對他嗆聲「大不了我就回娘家」。但,她的娘家真的歡迎她回家嗎?
最後還有現實面,小孩、金錢、房子等硬道理,也是一個人決定離婚時,不能不管的。妳經濟自主嗎?妳有地方住嗎?妳打算拿妳的小孩怎麼辦?這些,也都是要思考的。


延伸閱讀




工商時間

如果你能看到這則工商,
我謝謝你,也佩服你!
​​
2024年,《媽寶心理學》作者,家齊心理師也特別與大心診所合作!針對了「媽寶」這個主題設計了【專題講座】與【情感溝通短期團體】。
如果你遇到以下任何一種狀況:
1.總是遇到媽寶渣男
2.總是被說媽寶很無辜又很冤枉
3.想了解身邊的媽寶伴侶是否還有救
4.想在家庭與伴侶間求得平衡
5.對媽寶心理學有興趣
歡迎參考課程資訊,一起來講座與團體中認識媽寶、認識自己、認識互動的深層原因與心理機制——讓你能夠看懂關係、擁有因應的技巧、抉擇的方向與勇氣。



媽寶心理學,新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