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1)—建立關係(2021更新)


作者:王家齊




2021更新:寫了這篇文章五年後(時間飛逝...),對於心靈牌卡如何運用在心理治療有一些新的想法(相較五年前我的工作是以團體與工作坊為主,現在則是以一對一會談為主),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我的臉書貼文



我與療心卡相遇在2013年,那時正擔任中輟輔導替代役的工作,與國中生們一起工作。很快我就遇到一個問題,男生們可以一起打球、可以落垃圾話,就是很難聊心事

即使心事一大堆,只能偷唱「心事誰人知」。

遇見了周詠詩老師創作的療心卡後,這樣的困難逐漸有創意地轉化了。

下面這張療心卡,是一位我工作的高關懷學生畢業返校後,我為自己抽的牌。問的是「我與這位學生的關係」。


很神奇,幾乎是一語道中我們工作那幾個月的歷程。當時我寫下...

「離校前夕,畢業後進了體育班的學生回來找老師。瘦高了許多,臉也成熟不少。

剛來學校,和他工作了兩三個月,沒一次約在諮商室。與他工作,我總戲稱是『早起刷牙的十分鐘敘事對話』,聽他聊起體育班的精實,普通班的正妹,問起有無女友時的靦腆笑容

啊,有了信心、責任、再生氣也不放棄,學生終究會用自己的方式長大。」


於是,療心卡成了我做助人工作的必備法寶。從青少年到成人、精障案主到工作坊學員療心卡成了我們聊心事的最佳途徑。

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文章,我會介紹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包括:

  • 建立關係
    • 牌卡到底怎麼玩—就像小孩玩遊戲,怎麼玩,都可以!
  • 盤整會談(請見療心卡在助人工作的妙用(2)—盤整會談
    • 聽話說話一小時,讓您頭昏眼花嗎?透過牌卡讓您與案主一起回顧、覺察會談歷程。
  • 延伸創作
    • 牌卡不只是躺在桌上,還可以站起來,連接更多助人手法。


江湖常言,有關係就沒關係


近年牌卡流行,許多學校輔導室都購入了一系列的卡片,最常聽到的疑問就是「這牌要怎麼用呢?」「學生要我幫他算牌,可是我不會算啊怎麼辦?」「我覺得這牌滿好玩的,可是拿出來學生根本不理我」

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建立關係是會談的基本要件,而牌卡通常可以加速投契關係(Rapport)的建立。然而,一切的前提在於「牌卡要以符合案主偏好的方式,出現在他面前。

想像以下幾個畫面...
  • 學生進到輔導室,正好看見您還來不及收到櫃子的牌卡,好奇地問「這是塔羅牌喔?」
  • 個別會談時,您看著眼前的學生,嘆了一口氣,心想這是他今天第八百次說「還好」「不知道」「都可以」了,感覺會談卡住的您,忽然想起包包裡又是正好有一副牌卡...
  • 又是個別會談,也許是天氣太熱冷氣又不冷您和學生都覺得今天懶懶的,不太想說話,忽然學生看見您放在會談室的牌卡,忽然眼睛一亮,問您「我可以玩這個嗎?」

如果以拍電影來比喻,這是三場完全不同的戲,但有相同的演員陣容—您、學生與牌卡。因此,如何開始你們與牌卡相遇的場景,就成了這場戲是喜劇還是悲劇的關鍵。今天,我會介紹三種用牌卡建立關係的方式—抽牌、選牌、自己玩。


抽牌


抽牌是大家對牌卡最常見的想像,也是有些學生最愛牌卡的原因—好玩、神秘、最重要的是,

這個準字,也是玩牌卡的人又愛又怕的部份,要怎麼樣才算得準?不準又要怎麼辦?

其實,比起「鐵口直斷」,我更覺得可以把抽牌看成「祝福」與「提醒」。在敘事治療中,有個概念是共構(co-author),也就是由助人者與案主共同合作,創造一個新的故事。

同樣地,解牌也可以是共構的。您既可以依照手冊、經驗與研習,告訴學生您的解牌與看法。同時,您以可以秉持敘事治療「案主是是其生命與問題的專家」的精神,詢問學生從抽到的牌中看見什麼?想到什麼?並把這些看見整合入解牌中。

療心卡的設計,特別適用於共構的精神,因為它不預測未來,而是針對現況提出內在困擾與滋養的可能性。相較塔羅牌有精確的牌義,療心卡有更大的開放性讓雙方共同創作。

這樣會不會呢?您想,若是這解牌出自於抽牌人(嗯?好像有點耳熟),又怎麼會不準呢?


選牌


選牌是面對「不知道症候群」的絕佳工具。

當學生說「不知道」的時候,其實有很多可能性,有些原因甚至不那麼好說出口...
  • 不想說
  • 不會說
  • 找不到詞表達
  • ......(剛剛放空了一下)
  • 碰到了很深的情緒,無法言說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屬於「情緒腦」的杏仁核,會本能且自動化地反應在身體與心理,這條路徑與另一條從「理性腦」的大腦皮質,經過思考、分析、決策才反應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發現問題所在了嗎?當我們問學生問題,並希望對方開口回答時,需要經過「理性腦」有條理的處理。如果這時學生的情緒很滿,腦袋當機了,自然很難回答我們的問題。

這時牌卡就發揮用處了!讓學生「牌面朝上」地選牌(不用抽牌的原因是,學生若是已經「不知道」了,講求共構的抽牌通常只會衍生更多不知道)。

一個好用的方法(來自哈克)是:讓學生逐一過每張牌,把牌分成兩堆,一堆是「有感覺」,一堆是「沒感覺」。分好後,再從有感覺的牌堆,重分一次,直到剩下的牌都能為學生「代言」,就停止。

這樣做,也有腦科學的考量。當學生看過每一張牌並選擇要或不要, 他的理性腦就會開始慢慢運作(processing)。有些時候,選完牌學生還是沒辦法說(可能限於詞彙量或表達習慣),這時已選出來的牌卡,就可以作為討論的線索。

療心卡分為「滋養」與「陰影」二組,且牌面上有圖又有字,可以讓偏好圖像/文字的人都找到選牌的依據。當學生選的牌一字排開,有時候就已經在回答您的問題了(這部份會在「盤整會談」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自己玩


不是每個人都照規矩來的。

帶著療心卡四處工作的過程中,我見到了各種有創意的「玩法」。拿來當撲克牌玩撿紅點、把牌疊成一座小山/旅途、當成飛鏢亂射(是真的)等等。

我想說的是,不要太快阻止這些非典型的玩法(雖然當飛鏢射那一次我心還是有揪一下XD)。首先,覺察學生這樣玩牌的「尺度」您是否能接受?我個人的界限是,只要沒有造成任何人的危險,且不是蓄意把牌弄壞,就可以接受。

當然,每個人的界限不大相同,覺察這部份是很重要的。

再來,好奇學生發明的新玩法,甚至可以邀對方教您。有些學生很喜歡這種師生位置互換的感覺,有些學生則可能想自己玩,不要被問東問西。您可以帶著好奇的態度陪伴,讓對方決定這場遊戲有幾個玩家。

就我個人經驗,療心卡因為文字與圖像好懂,且沒有解釋牌義的問題,學生很能夠自己玩、自己想像牌的意思,進而創造自己的意義。這不正是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中,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嗎?



本文介紹了療心卡在助人工作中「建立關係」的三個方法—抽牌、選牌、自己玩,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對療心卡的學習與運用有興趣,歡迎聯繫我,取得進一步訊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