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心理師療心事】療心卡與我的斜槓人生(1)—遇見,青少年





本文作者:王家齊(療心卡陪談師/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

系列說明:
斜槓(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的概念。這個概念,畫起來是「/」,解釋起來是「多元的職業、收入與人生,以斜槓顯示不同的身分。」

在「療心卡與我的斜槓人生」系列文章, 我會回顧我是如何遇見療心卡?療心卡如何形塑了我的斜槓人生?我又如何在不同的人群、空間中運用療心卡?

希望你享受這趟旅程,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斜槓之旅。

我與療心卡相遇在2013年,當時我完成了輔大臨心的碩士學業,在新竹的國中擔任中輟輔導替代役哥哥的工作。

在那之前,我學過希臘神話塔羅牌,不算是很嚴謹的學習。與其說是占卜算命,不如說是運用圖像投射以及故事隱喻(神話)的方式在工作。

會開始學塔羅牌,是因為有一次我看到朋友在算牌。望著牌面的圖像,我忽然有種「啊,這我看得懂」的感覺。而這讓我覺得,這副牌,會走進我的生命中。

我在新竹的替代役工作,以高關懷班的男生為主。每次四點多放學時,他們就會拿著手機、喇叭放著音樂,帶著雞排珍奶走進教室。


這氣氛,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心理諮商工作坊,我心想。



男生們可以一起打球、可以落垃圾話,就是很難聊心事。但偏偏他們來到輔導室(無論是自己想來,或是被逼來),就是為了情緒/行為等「心事」來的。


於是,我進行了一段長期抗戰。


每天快到四點,我就得絞盡腦汁地想著,我今天還可以帶什麼活動?什麼活動他們不會覺得無聊?不會覺得幼稚?不會打槍我?

輔導室必備的生涯全系列卡片、我自己隨身帶著的桌遊與撲克牌、輔導室資源班提供的膠珠、圖卡與球類、甚至是網路上的破冰與團康遊戲...

我意識到,我必須花很大的心力,才能提供學生們買單的活動。而這讓我感到耗竭與疲累,原來要與這個年紀的高關懷孩子連結,是這麼地不容易!

療心卡,在一次新竹中輟輔導替代役研習,進入了我的生命。還記得當時的社工夥伴,向我介紹了這一副卡。當我一看到上面的圖案與文字,就有種「啊,這我看得懂」的感覺。

也是這句「啊,這我看得懂」,讓我開始把這副卡收在工作袋中。儘管不是每次都會把療心卡拿出來,但有一副「看得懂」的卡在身邊,就好像有了一個護身符,多了一個與孩子們連結的方式...


之後呢?


我們還是花了許多時間與男學生們打球、垃圾話,甚至也要吼來吼去。但在某些福至心靈的時刻,我們有機會用不那麼「男生」的方式,偷偷享有一點時間、空間,用療心卡聊聊最近的自己、最近的期望、甚至是最近的煩惱...

好像,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