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家齊
答案藏在嬰兒期。
當媽媽正確「鏡映」孩子的情緒,
孩子才能學會:「原來,這就是我。」
鏡映的三個關鍵
1. 媽媽要正確辨認嬰兒的情緒
嬰兒生氣就是生氣,不要說他在緊張。
2. 媽媽要「半開玩笑地」演出嬰兒的情緒,讓他知道:
媽媽雖然臉兇兇,
其實,是在跟我玩。
她不是真的對我生氣。
媽媽,是在「模仿」我的生氣。
3. 當嬰兒知道,媽媽是在模仿我的生氣。
——這一刻安全感就出現了。
當安全感足夠了,
嬰兒就可以透過思考,把自己與世界連結在一起。
像是:
原來,我在媽媽眼中是這個樣子。
原來,我這個樣子叫「生氣」。
原來,我是肚子餓就會生氣的人。
這過程,被稱為「心智化」,
心智化解釋了:
「嬰兒要如何從媽媽臉上,看到他自己?」
當鏡子破了
不是每個孩子都這麼幸運。
第一種失落:情緒被「貼錯標籤」
有些大人,因為無法接受孩子的某種情緒,
於是會把孩子的感受「誤導」成自己能接受的版本。
像是:孩子明明很難過,媽媽卻說他是在生氣。
於是,雖然大人有「半開玩笑」地表達「欸你好生氣喔~」
由於孩子的情緒,時常被大人「錯誤分類」,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跟自己內心連結的能力。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常常會有「空心病」的徵兆:
- 一問三不知
-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不快樂但又什麼都不想做
- 內心有許多扭曲的憤怒
第二種失落:情緒變成了「洪水猛獸」
反過來說,
有些大人可以「正確感受」到孩子的情緒,
但沒有足夠的內心空間裝下它們......
於是,
孩子哭了,大人也跟著哭。
雖然,媽媽正確感受到了孩子的難過,
但她原封不動把自己感受到的情緒,
還給孩子。
於是,孩子學會了:
我的難過,會讓媽媽難過。
那我最好把這些難過收起來,
不要讓「它們」出來害人。
這類孩子長大以後,
因為缺乏「情緒調節」的能力,
常在「壓抑—抓狂」的兩端來回暴衝,像是:
- 只有 0 或 100 分,沒有中間
- 極度討好他人,又暗中計較(與受傷)
- 害怕被拋棄,便搶先「斷崖式分手」
- 用極端行為證明,沒人可以一直陪伴我
修復之路
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重新當你的鏡子。
像是:
- 將情緒「正確分類」
- 慢慢「調節」情緒
- 練習「看見自己」與「被人看見」
一次,又一次。
直到你學會:
原來,我可以生氣而不傷人。
原來,我可以難過而不崩塌。
原來,我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
回家的路:重新獲得心智化能力
即使童年有缺憾,
依然可以有意識地練習「覺察自己」。
當你重新學會與情緒連結,
內心的空洞感也會慢慢被填滿。
今晚就試試看:
睡前花 30 秒問自己,
今天的情緒高點是什麼?
今天的情緒低點,又是什麼?
寫下來。
不用分析,只要看見。
一個月後,你會發現自己已走上覺察之路。
(Photo by Alex Pasarelu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