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18日 星期二

理財是為了未來所預備,但不是每個人都感知得到未來...


作者:王家齊 





最近在聽李柏鋒老師的人生必學的理財八堂課講「儲蓄」,聽到一個概念是儲蓄要先設定目標,設定目標就是為了[未來]做準備,也就是為了[未來]的某個期望,投入[現在]的資源(時間、金錢)等。

這讓我想到,不是每個人都擁有[未來]的概念。


創傷:讓人難以穩定思考未來


舉例來說:受創傷影響的來訪者,神經系統紀錄了[過去]的記憶,而且多半是令人恐懼的負向記憶,且充滿情緒、畫面與痛苦感。

來訪者光是處理這些來自[過去]的痛苦,就已經相當吃力—也就是說,能夠撐在當下,不被創傷淹沒,就已經花了幾乎所有力氣。

這也是許多心理治療發現的課題:你很難跟受創傷影響的來訪者談太多[未來]的計畫,因為根本想不到那邊。

也有來訪者願意[配合]治療師一起想未來計畫,但回到家痛苦感來襲時,原本講好的全部崩壞,更糟糕的是—

他們可能會因此對於治療師感到愧疚,對自己有更多指責,或是對於生命充滿無望感。

(這每次都讓我想到愛情突如其來Over the fence這部電影,深受創傷影響的蒼井優,哭到沙啞地喊著「我以為自己今天可以改變的,我不想再活得像行屍走肉...」)


擁有現在,重建未來


心理治療需要先協助來訪者擁有[現在],才能慢慢一點一點地重建[未來]的概念。要重新擁有現在,就需要練習Grounding的技巧,找到可以安穩自己的方式。

要一步一步重建未來,就需要建立具體、可行且持續的目標,也就是減少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好習慣不只是情緒,也是健康,更是金錢。

因為情緒、健康與金錢就像是房子的內裝與外牆,就算內部裝潢得再好,如果外牆龜裂、漏水甚至有坍塌的危險,仍然不能安心待著。

反之,如果外牆蓋得相當安全穩固,內部卻是缺乏裝潢,空無一物。待在裡頭就會很空虛,明明有一個家卻不想回家,也不知道為何要回家。

這也是我蠻喜歡老師把[健康]放進理財規劃的原因,情緒、健康、金錢三根柱子穩固了,才有辦法安心地思考與規劃未來。


為什麼我關注未來,卻會擺爛呢?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這些概念我都知道,但為什麼總是會在執行過程中拖延甚至逃避擺爛,新年計畫好像都是寫好看的呢?

如果說,受創傷影響的人是有困難想到未來。那麼,因為想要完美而拖延擺爛的人,可能是過度擔憂未來。

我稱之為[完美主義者的憂慮]。

這種憂慮是過度的擔心,總是想著未來萬一有任何的閃失,那就完蛋了死定了。

比如:一位大學新鮮人,憑著努力考到了第一志願。但在學期初聽到必修課教授的評分要求,就開始焦慮恐慌,深怕自己會搞砸任何一個小考,修不到學分畢不了業...

這會造成什麼現象呢?

一般來說,朝向未來的憂慮引發身心的焦慮,而焦慮會讓完美主義者瘋狂地努力,可這樣的努力並不是為了達成目標— 

而是為了減緩恐懼。

但完美落地的目標畢竟不易達成,也常常會有難以掌控的閃失(比如今天就是睡過頭,或是小組報告同學擺爛)

當失控發生,恐懼過了頭...人就會想要逃避,或是拖延,也就是消極的逃避。

也就是說,完美主義者不斷想像未來,同時憂慮會發生最糟的結果,這反而使得他們原本擁有的問題解決能力突然消失。

因為恐懼造成了理智腦的當機,進入了情緒腦的「戰或逃」模式

因此,完美主義者需要學會設定[合理]的目標,也就是夠好的目標(而不是最好)。同時他們比誰都需要練習[風險控管],不只是擔憂[怎麼做才會最好?]而是思考[如果不順利的時候該如何因應?]

也就是永遠要想好Plan B。


延伸閱讀


最新課程